首页 > 技术

2025手机消费观察:95.3%用户在手机使用生成式AI工具 更看重实用功能而非技术堆砌

2025-08-16 15:31:16      中华网   


  手机已经从通讯工具成为了生活的集成入口,消费者对手机功能的需求和选择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近日,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京洞察发起调研,通过与1000位消费者的对话,了解手机使用习惯变化、形态偏好、换新诉求及迭代期待,调研结果显示:

  近五成人同时使用两部手机,将工作与生活及娱乐功能分离需求明显,其中,48.6%的用户使用多部手机隔离工作与生活,希望清晰生活的秩序感,39.5%的人将手机分为主要手机和娱乐手机,18.7%的人表示双机轮流使用,可以减少单机电量焦虑。

  69.3%的用户视手机为生存/生活入口,69.8%的人将手机电量和信号列为安全感第一来源。

  “一步到位”成手机换新主流消费理念,大存储、功能顶配、快充及超长续航成为手机换新核心诉求,超八成用户倾向高配置,71.7%追求512GB大存储起步,54%看重强续航能力。

  折叠屏手机、AI手机期待值较高。七成用户了解并关注折叠屏手机产品,便携、大屏、场景融合是核心吸引力。95.3%的用户已使用手机的生成式AI工具,用户更看重AI手机的实用功能而非技术堆砌。

  48.6%用户双机并行:技术适配之外,工作与生活及娱乐分离需求明显

  “一部安卓机玩游戏、一部iPhone聊工作,既能兼容不同App,又能让私事和公事互不打扰。” 这样的双机配置在当下并不少见。调研数据显示,48.6%的受访者同时使用2部手机,接近半数用户形成稳定的双机使用习惯,13.5%的用户甚至使用3部及以上手机,多设备并行使用已从小众选择变为主流常态。

  人们热衷双机的原因看似简单,实则藏着技术适配与心理需求的双重考量。表面上看,双机是为解决技术层面的适配问题:部分用户因想同时体验iOS与安卓两种生态选择多机,部分因运营商套餐组合、国内外号码区分等通讯需求,还有用户为功能互补,用高端旗舰机保证核心体验,用旧机承担长续航、游戏专用等细分功能。这些技术层面的需求,构成了双机使用的显性理由。调研显示,有21.1%的人想要通过“双持”同时体验iOS和安卓两种生态,实现“生态破壁”。

  但更深层而隐匿的驱动因素,是数字时代人们对秩序感、边界感与私密空间的迫切渴望。在手机无孔不入的当下,工作消息弹窗随时打断生活、社交软件模糊私人与公共领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双机实现工作与生活的“物理隔离”,避免信息串扰带来的混乱。“双机的本质不是折腾,而是用最直接的物理隔离,在数字世界里保留最后一块生活自留地”,职场人刘敏的话道出了核心。正如调研中双机用户的共同特征:他们更关注跨设备协同却刻意保持场景分离,这种矛盾恰恰印证了现代人对数字边界的渴望,核心诉求是“重建生活秩序感”。

  手机成为生活集成入口,近七成用户存在手机电量和信号焦虑

  “早上刷门禁、中午订外卖、晚上打车、购物,包括遥控家里的智能家居系统,手机没电的瞬间,像突然断了与世界的连接。” 这种感受并非夸张。调研显示,69.8%的用户将手机电量和信号列为 “安全感第一来源”,69.3% 直言手机是 “生存/生活入口”,从打车、挂号到社交办公,现代人的一天几乎被手机无缝串联。手机早已不是外在于人的工具,而是进化为像手脚一样自然的“数字器官”,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缝隙。

  这种“器官级”的深度融合,也体现于手机功能的极致集成上:58.1%的用户把手机当作“记忆银行”,照片视频存储着人生轨迹;56.2%将其视为“社交通行证”,社交账号是身份的延伸;51.1%用它替代钱包钥匙,支付、门禁全靠一部设备搞定。孩子的成长记录、客户的重要资料、个人的社交关系,全部存储在一部小小的手机里,它承载的是现代人在赛博世界中的完整镜像。正如市民王女士所说:“丢手机比丢钱包慌,钱包丢了是钱的事,手机丢了像把人生片段弄丢了。”

  谈及使用两部手机的其他原因,“电量焦虑”也占有一席。调研中,有18.7%的人表示会轮流使用两部手机,减少单机带来的电量焦虑,充电宝不离身、两部手机换着用,是手机电量的“双保险”。

  换新核心诉求:82%选顶配、71.7%追求大存储、54%重续航,长期性价比成关键

  “换新机时宁愿多花点钱买大存储、高配置的,省得用一年就焦虑卡顿、空间不足,算下来反而更划算。” 这是消费者对手机换新的普遍心态。调研显示,用户换新决策高度聚焦于三大核心需求:大存储、高配置与强续航,背后是对长期实用价值的深度考量。

  71.7%的用户明确要求下一部手机要“512GB起步,1TB不嫌多”,当前用户手机存储配置中,512GB占46.6%,256GB及以上合计达94%,128GB及以下仅6%,大存储已成为绝对主流。这一趋势源于手机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58.1%的用户用手机存储照片视频作为“人生记忆”,41.2%将其当作“移动办公室”存放工作文件,再加上App体积膨胀、4K视频拍摄普及,存储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我手机里存着孩子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视频,还有客户资料和设计素材,256GB用了不到两年就天天提示存储不足,每次删照片都像‘断舍离’,太煎熬了。” 摄影爱好者兼设计师王嘉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数据显示,62.5%的用户曾因存储爆满遭遇功能受限,44.5%的人甚至遇到过微信无法打开的尴尬,存储焦虑已成为手机换新第一驱动力。

  在更换手机时,82%的消费者倾向选择高配置手机,其中28.1% 因使用频率高选择高配,27.7%为长期使用做准备,26.2%认为高单价产品就该配高配。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认可在购买手机等高客单价产品时要践行“一步到位”的消费理念,他们不再盲目追求低价,而是学会了从全周期性价比的角度 “算总账”。

  数码爱好者李响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前年花4000元买的中端机,用两年就卡顿严重、续航崩了,换新又花4000元;今年直接买8000元顶配旗舰,打算用三年,平均每年成本反而更低。” 调研显示,40.4%的用户换机周期为2-3年,高配手机能减少因性能不足而频繁换机的隐性成本,虽然看上去一次性花费较高,但如果从整个使用周期的角度综合考虑,反而比频繁换机更省钱,加上高配手机所带来的更好使用体验,综合性价比更高。

  事实上,“一步到位”的消费理念在汽车、家电、家居等高客单价产品领域已得到很多用户认可。81%的用户在选购电子3C产品时、50.4%的人在选购大家电产品时、39.7%的消费者在选购厨房电器时,都会追求更高配置,践行一步到位“省钱学”。对用户而言,顶配的贵是一次性投入,换来的是长期流畅体验与省心使用,这种“花钱买省心”的理念正在成为消费主流。

  强续航能力是用户更换手机时另外一个重要考虑因素,54%的用户将“超级快充、超长续航”列为换新必选项,79.7%的用户直言担心“耗电太快,充电宝不能离手”。“上次出差赶高铁,手机只剩10%电,一路上不敢开导航、不敢刷视频、不敢回消息,生怕关机耽误事。” 上班族赵磊的经历道出了续航的重要性。数据显示,续航问题已影响用户核心体验:30.4%的用户因电量不足遭遇App闪退,21.7%甚至错过重要拍照场景。

  58.3%户了解折叠屏手机,七成考虑购入,场景融合为核心吸引力但耐用性存忧

  折叠屏手机作为形态创新的代表,正以高关注度成为手机市场的新焦点。调研显示,42.3%的用户 “基本了解折叠屏手机,能列举在售机型”,11.9%“高度关注,新品发布就想上手体验”,4.1%已实际使用,三者合计达58.3%,表明折叠屏手机已从小众尝鲜开始走向大众认知。更值得关注的是,70.1%的用户明确表示会考虑购入折叠屏手机,其中35%倾向横折叠形态,22.1%偏好竖折叠,反映出强劲的潜在消费需求。

  折叠屏手机之所以受关注,本质是解决了传统手机大屏与便携不可兼得的痛点。62%的用户看重其“展开后大屏,观影、办公、多任务更方便”,54.9%期待“分屏操作,一机两屏效率更高”,43.7%青睐“便携性,带一部手机同时拥有平板体验”。“出差带横折叠屏,展开能写方案,合上能揣口袋,不用再背电脑和平板,减负太多了。” 商务人士赵鹏的体验,正是折叠屏场景价值的生动写照。

  此外,折叠屏的科技感与个性化也成为吸引力加分项。22.9%的用户认可其 “外观潮流,科技感拉满”,16.8%将其视为 “高端化象征”。尽管关注度高涨,但用户对折叠屏手机仍有明确顾虑:61.6%担忧铰链或屏幕寿命有限,57.1%觉得换屏、修铰链费用过高,48.4%吐槽其机身厚重。不过,对折叠屏手机无兴趣的用户仅占13%,这表明多数人对折叠屏手机的期待远大于顾虑。

  用户的矛盾心态恰恰指明了折叠屏手机的发展方向:既要保留场景融合的核心优势,又要继续攻克耐用性、轻量化、成本控制等技术难关。正如调研中已使用折叠屏手机用户的反馈:“如果能解决折痕和重量问题,愿意为创新买单。” 这意味着,随着铰链技术升级(如20万次折叠测试认证)、超薄玻璃应用和价格下探,折叠屏手机有望从高关注转化为高普及,成为下一个消费升级的增长点。

  京东采销表示,因为折叠屏手机品类技术的创新,用户更加关注产品的耐用性,也关心如果产品与预期不一致,能不能退。聚焦于此,京东采销团队将大量首创创新服务带到用户面前,降低了用户的决策成本。早在2021年,京东就实现了官方自营安卓手机(包括折叠屏手机)激活也能7天无理由退货,后续还推出了“30天无忧试”、“180天只换不修”等服务。

  95.3%用户已使用过手机生成式AI工具,实用功能成破局关键

  AI技术正深刻重塑手机的核心体验,从简单的功能辅助升级为主动服务的智能伙伴。调研显示,95.3%的用户已使用手机生成式AI工具,57.3%将AI用于生活琐事辅助,54.2%用于工作提效,AI与手机的融合已从概念走向日常。这种普及为AI手机奠定了坚实基础,58.4%的用户认为未来手机会从工具进化为“智能体”,能跨App主动执行任务,解放双手。

  从对AI手机的具体需求上看,用户的期待高度聚焦实用场景。67.8%的用户最关注 “跨App任务执行,一句话搞定复杂操作”,46.9%关注AI修图,45.6%期待AI电池管理优化续航。“现在开远程会议,手机AI能自动生成纪要并标注待办事项,比人工记录高效太多。” 程序员陈宇的体验印证了AI的价值。从高频使用的AI软件来看,64.2%依赖手机自带语音助手,63.7%使用通用大模型,44.9%借助搜索/浏览器AI,这些工具已成为提升效率的刚需配置。

  不同用户对AI功能的需求呈现显著分化:年轻人热衷AI游戏辅助等新奇功能;商务人士青睐AI会议纪要等效率工具;中老年用户期待AI健康监测等实用功能。“我更希望手机AI能帮我整理杂乱的微信聊天记录,自动提取重要信息,而不是花哨的数字人功能。” 教师林晓的需求道出了本质:用户需要的是懂场景、能落地的AI。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对AI手机的态度存在分层:45.8%认为 “未来可期”,39.9%表示 “值得观望”,10.5%觉得 “概念大于实质”。这种分化反映出用户既渴望AI带来的便利,又担忧功能落地效果与数据安全的矛盾心理。

  近七成用户有手机存储空间升级需求,超半数人觉得1TB及以上才够用

  调研中,消费者对于手机存储空间升级的趋势和需求都很明显。对比数据显示,一年前,256GB的手机是主流,有43.6%的人在使用;如今,512GB的手机是主流,有46.6%的人在使用。

  但是经过一年时间的存储空间升级后,目前,能有底气地说出 “我的内存完全够用”的消费者只有15.7%,有45.8%的人担心剩余空间不够用,或者已经不够用。有44.5%的人表示自己经历过“微信不能正常打开”的尴尬时刻,41.8%的人因为空间不够无法更新系统,39.7%的人“连扫码都要转圈圈”,37.9%的人还提到,自己在拍照、录像时按钮变灰,被提示“剩余空间不足,无法保存”。

  当下,有67.9%的消费者表示有手机存储空间升级需求。在消费者眼中,到底多大的存储空间才能满足日常所需?作为对比,一年前,认为512GB就够用的消费者占比最多,为45.2%;本次调研显示,认为1TB及以上才够用的用户占比最多,为52.6%。

  存储空间升级的趋势也体现在消费数据上,京东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京东512GB及以上大存储空间手机的购买用户同比增长超30%。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手机存大运行内存、大存储空间的高配要求,京东818手机节特别推出了“内存直升”专场活动,即日起至8月18日,来京东APP搜索“818手机节”,可享多款大内存机型至高立减千元,还有分期免息、国家补贴15%、以旧换新至高补贴1500元等多重福利,省钱获得“内存自由”。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