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9 16:35:31 天极网
20 世纪 60 年代国外就有了商业数据库,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才有了第一批数据库专业人才。不要小看这 20 年的差距,它可能需要几代数据库人用一生去追。2024 年了,中国跨过数据库这座大山了吗?
十年发一梦,一梦五十年
20 世纪 80 年代,萨师煊教授、王珊教授主导编撰的《数据库系统概论》,揭开了中国体系化培养数据库技术人才的序幕。
在那个计算机还是奢侈品的年代,中国数据库技术的起步显得尤为艰难。缺乏成熟的技术基础,缺少国际交流的平台,中国数据库的发展似乎举步维艰。2024 年的今天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信息化,在当时却如天方夜谭一般:
“80年代初的时候搞信息化确实是一个很艰难的事情,我记得我们曾经在港口去做项目,很多参与人员都没见过计算机,也没见过键盘。打个字连键盘上面的字母都找不到,找一个找半天。用一个指头去点,叫一指禅。”
“最早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开发人员要手写代码,录入进去,有问题再改,改完再在纸上改回来。后来有了打孔纸带去做录入,再后来才升级成了磁带,最后才是软盘。存储介质娇贵又金贵。”
当中国数据库行业开始萌芽,国外已经有了头部的商业公司如 Oracle,有了成熟的开源产品如 MySQL 、PG,差距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延展而缩小,反而更加扩大了。
一部分人觉得国产数据库是个伪命题,用开源的买商业的不就好了?一部分人觉得数据库领域是一座大山,看不到跨过去的希望。还有极少一部分人,埋头扎进了数据库技术的钻研里,期待着破壳而出的那一天。
国产?国产……国产!
“国产数据库性能就是不行。”
“都是开源魔改,没有创新。”
“国外数据库头部就那么几家,国内这么多有啥用?”
“……”
数据库上托应用,下连基础设施,是整个 IT 系统中,承上启下最为关键的一环。数据库的稳定性,往往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数据库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组件,承担着太多的责任与期望。而当一个赛道受到太大关注和投入时,出现动作变形的现象总是不可避免。
企业客户对早期国产数据库的态度,往往是乍听之下的嗤之以鼻——国产?在不得不使用却被性能、稳定性、售后支持伤到后发出一声叹息——国产……
企业客户的选型决策往往具备强依赖性,就像程序员常说代码能跑就不要动,企业客户对迁移成本的顾虑往往决定了其不会去轻易尝试核心组件的变更,尤其是数据库:
“原位替换,平滑迁移……功能不受损,服务不降级,生产安全有保证,高可用能力有提升”。
需求很不合理,商业上却很合理。客户会用真金白银告诉你,不要跟我说什么不可能三角,成年人不做选择全都要,今天就让你理解下什么叫贪心算法。
于是,这样的变态要求反而促进了国产数据库技术的进步。
时间拨回到今天,数据库国产化已经成了一个不可逆的潮流。
“为什么总要自己造个轮子?”
“因为有些轮子就得自己造!”
一代数据库人筚路蓝缕,一代数据库人中道崩殂,一代数据库人坚守初心,一代数据库人开始得到认可。
国产!
中国数据库的前世今生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 20 年代,中国数据库走过了风风雨雨的 5 个 10 年。
从最初的引进模仿到如今的自主创新,这背后的辛酸血泪,不足为外人道。但我们总是认为,拓荒者的名字不应被遗忘,后来者乘凉的同时,也应该想想当年的人是如何种下的今天这颗大树。
为了致敬中国数据库从业者一起走过的半个世纪,腾讯云 TVP《技术指针》与《明说三人行》策划了【中国数据库前世今生】系列记录片。纪录片邀请亲历数据库技术在中国从落地生根到蓬勃发展的技术专家们,与大家共同回顾中国数据库五十年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以及这些时刻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数据库技术格局。
此部纪录片共分为五期,时间跨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二十年代,涵盖五个十年。从 80 年代数据库在中国的起步,90 年代多家竞争的混沌,00 年代数据库的分型和国产数据库的开端,10 年代大数据席卷市场,到 20 年代国产数据库的“百团大战”,每期将深入探讨该时代下的数据库演变历程,以及这些大趋势下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中国数据库前世今生》,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对中国数据库技术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数据库领域的困难与挑战,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人的坚持与创新。
中国跨过数据库这座大山了吗?
也许没有,但我们有了自己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