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开源鸿蒙赋能智慧交通:“冀鸿”打造隧道智能化新标杆

2025-11-24 19:18:41      中华网   


在河北高速集团承德分公司指挥调度中心,值班工程师轻点控制屏幕,远在数公里外的隧道内通风、照明、消防、监控系统和供电等五大系统数百项设备的运行状态立刻在眼前展开,无需人工巡检,在线即可远程排查问题。突遇火情或事故时,系统会自动切换到应急模式:警报响起、车道关闭、排风机启动、逃生指示灯点亮,一系列操作通过“一键管控”迅速完成。

这一整套智能化的隧道管控流程,源自基于开源鸿蒙打造的智慧隧道解决方案,它让隧道管理从传统的“逐一手动操作”变为“远程可视、可管、可控”,为我国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范本。

痛点破局:从“信息孤岛”到“万物智联”

以往,高速公路隧道的机电系统普遍存在底层架构老旧、设备品牌众多、业务系统各自为政、信息无法互通等问题,导致设备间缺乏有效的联动与协作。机电设备巡检高度依赖人工,不仅任务繁重、效率低、成本高,还难以及时发现故障。突发事件响应也常常滞后,影响通行安全。传统的隧道改造方案多聚焦于上层互联,底层技术架构却始终难以打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顽疾。

为此,河北高速集团联合华为与深开鸿共同打造了“冀鸿”项目。该项目以开源鸿蒙系统技术为核心,通过统一架构、统一系统、统一数据,赋予隧道机电设备本质上“互联、互通和互操作”,这一变革性的进步不仅彻底解决设备间信息割裂的问题,显著提升隧道的智能化与安全运营水平,也有效降低了运维成本,全面增强了巡检效率与应急响应能力。

技术革新:开源鸿蒙重塑智慧隧道新体验

在冀鸿隧道内,机电设备实现了全量开源鸿蒙化。借助开源鸿蒙的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原本“各说各话”的通风机、摄像头、指示灯等设备,如今可实现统一语言、无缝协同、信息共享,开启“无障碍群聊”模式,极大提升了隧道系统的联动效率。

在安全应急响应方面,通过设备状态感知与智能联动机制,应对突发事件不再依赖人工逐一操作。系统可全程感知设备状态,当火灾、事故发生时实现秒级响应,系统立即显示警报,自动关闭车道、启动排风、点亮逃生灯等全流程操作,真正做到“一屏知全隧,一令控全局”,显著提升事故处理效率和隧道行车安全性。

运维管理方面,“冀鸿”通过自动化巡检替代传统“人海战术”。设备状态实时上报,内部故障自动识别与报警,隧道管理人员不再频繁跑现场,机器自动完成巡查任务,取代了80%人工巡检工作量。通过生态认证的同规格设备还支持免调试即插即用,设备更换时间缩短90%,紧急故障修复效率大幅提升,改造后设备上线率从56%提升至95%,隧道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在成本管控方面,通过开放架构和生态认证机制,实现多品牌设备协同兼容,降低采购和集成成本;智能化运维手段也有效减少了人力支出和设备损耗,让隧道智慧化升级真正实现“精打细算”,为行业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标杆引领:加速我国基建智慧化进程

目前,“冀鸿”项目已在河北高速集团承德分公司头道沟隧道落地试点,通过“三硬”实体(冀鸿控制器、冀鸿适配器、冀鸿一体机)与“三软”系统(冀鸿OS组件、边缘应用、云端应用)深度融合,对隧道内风机、照明、CO/VI检测器等24类机电设备进行鸿蒙化改造。项目创新性采用设备利旧策略,硬件上复用既有工业以太环网传输通道,接口上兼容原PLC接线端子与供电回路,软件上通过冀鸿适配器实现非IP设备协议转换,依托冀鸿控制器构建统一物模型,打通设备数据壁垒。由此构建的自主可控智能机电体系,实现了隧道设备全域“可视、可管、可控”。

河北高速集团还与深开鸿、华为共同成立“冀鸿”联合创新实验室,制定并推广高速公路行业开源鸿蒙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培育和建立“冀鸿”合作生态圈。

目前,全国已有11个省份、88条高速公路实现了开源鸿蒙的智慧化改造,覆盖47座隧道、395座收费站。未来,相信在开源鸿蒙的加持下,更多的公路基础设施将拥有“自主思考”和“协同智慧”,为我国交通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加速推进中国基建的智慧化进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