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9 15:27:36 中华网
9月27日,开源鸿蒙技术大会2025应用开发工程技术分论坛在长沙圆满举办。本次分论坛由开源鸿蒙应用开发工程技术TSG主任任晗担任出品人,聚焦“应用开发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实践”,共同探讨开源鸿蒙应用开发的新趋势、新技术与新实践。
本次分论坛邀请了来自复旦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华为的九位专家学者,涵盖大模型人机协作、二进制翻译、应用迁移适配、自动化测试、功能地图建模、GUI智能体、生态体验治理、AI辅助开发、软件质量分析等九大前沿议题,充分展现了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应用开发工程技术分论坛圆满举办
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副院长彭鑫首先带来了题为《基于大模型的人机协作应用生成式开发》的精彩分享,通过多个应用示例深入剖析了当前大模型在软件开发中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高层抽象与整体构思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一问题,他提出了“演进式代码生成”的思路。与一次性生成不同,演进式生成能够让用户在开发过程中持续了解实现进展与运行效果,并及时提供反馈,从而实现人机协作的高效迭代。借鉴敏捷开发中的“特性驱动开发”理念,构建了一个基于多智能体的人机协作演进式开发模型。该模型通过全局规划与迭代开发相结合,涵盖整体设计构建、特性地图生成以及特性迭代开发,最终实现可运行的应用。在安卓应用开发的对比实验中,该方法在功能完整度方面较现有基于智能体的方案取得了显著提升。彭鑫最后总结指出,高层特性规划与实现代码之间的映射,体现了“代码数字孪生”的思想,为未来人机协作式软件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副院长彭鑫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王锋分享了《动静结合的二进制翻译技术在开发工具中的应用》主题演讲,主要围绕着二进制翻译领域的技术突破、行业痛点与落地路径等方面进行展开。首先介绍了二进制翻译技术在解决跨架构软件移植的高成本和处理器与软件生态相互掣肘困境的问题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后详细探讨了目前业界主流的二进制翻译技术方案,阐述了各自的优缺点,并创新性提出了多源多目标二进制翻译系统,包含基本块翻译、多线程翻译、代码块链接优化等多个核心技术突破。报告中进一步展示了Native Bridge解决方案,用于支持包含不同体系架构的native库的app应用的正常运行,为跨架构中应用工具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范式。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王锋
东北大学副教授王莹在《开源鸿蒙软件移植实战》主题演讲中,系统总结了JS三方库移植过程中涉及的软件迁移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基于LLM的软件库自动迁移技术框架。王莹指出,实现该技术框架需要解决以下挑战,第一,ArkTS语言软件数量过少,LLM的训练集中缺乏对新语言的语法理解能力;第二, LLM难以理解多样化代码实现场景下, ArkTS与JS/TS两种语言的语法差异;第三,仓库级别代码适配需要解决几百上千个编译报错,LLM难以应对这些编译错误之间的干扰性和影响。演讲以OHPM中心仓的19个典型库为例,展示了该技术框架在实际应用中的探索与价值,充分体现了开源鸿蒙在智能化迁移与开发效率提升方面的前沿进展。
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王莹
华为终端BG程序分析技术专家张少坤分享了《面向开发者的鸿蒙应用测试关键技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开发态测试与测试态测试的差异。通过总结现有GUI自动化测试方法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面向开发者的鸿蒙应用自动化测试框架,其中包括语义驱动的鸿蒙应用多目标协同探索技术、构建跨设备场景下基于多级特征的界面部件匹配机制、建立基于性质的鸿蒙应用自动化断言动态验证模型。最后,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面向系统性能、可靠性、UX、安全性等非功能测试、大模型驱动的特定场景测试、面向开源鸿蒙分布式特性的测试等。
华为终端BG程序分析技术专家张少坤
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教授苏亭带来了题为《ArkUI Analyzer——面向开源鸿蒙应用的功能地图分析建模工具》演讲,在上亿的开源鸿蒙生态设备的背景下,针对现有的自动化GUI测试技术效率低、无量化、调试难的三大痛点,提出了基于静态分析构建应用功能地图的解决方案,并设计了首款开源鸿蒙应用的功能地图分析建模工具——ArkUI Analyzer。该工具可广泛应用于高校的引导性测试、页面状态抽象精度测试和应用崩溃栈辅助分析等场景,全面提升测试效率和有效性,保障开源鸿蒙应用质量和安全,持续助力开源鸿蒙操作系统生态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教授苏亭
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博士生孙家正作《移动端GUI智能体技术初探》主题报告,系统地探讨了移动端GUI智能体这一前沿技术领域。首先解构了GUI智能体的核心工作流,并从“思、忆、看、做”四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其关键技术演进路径:在“思”的层面,探讨了从基于提示工程的单智能体到分层、分工的多智能体协作架构的演进;在“忆”的层面,梳理了从无结构的组件记录到基于UI转移图和结构化知识库的长期记忆构建,以解决状态空间爆炸与通用模型“幻觉”问题。报告中将这些核心技术与两大应用场景相结合,首先,在AI“用”应用方面,聚焦于如何通过端云协同、路径复用及人机交互循环等技术,打造响应更快、体验更佳的智能手机助手;其次,在AI“测”应用方面,展示了如何利用多智能体协作与大语言模型(LLM)的理解能力,赋能自动化测试工具,实现从发现崩溃到验证复杂功能逻辑的跨越,打通从自然语言需求到自动化测试验证的端到端流程。本报告旨在为构建更智能、更可靠、更高效的移动端GUI智能体提供技术洞见与实践方向。
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博士生孙家正
华为终端BG生态体验治理技术专家季昀分享了《鸿蒙应用生态体验治理技术和实践》,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基于鸿蒙应用体验规范和场景故障树构建的场景化的检测和诊断平台,并详细介绍了开发者如何通过该平台在开发阶段提前拦截应用的体验问题和提升应用的基础体验质量,最后通过性能和多设备两个专项分享了场景化体检用到的相关技术方案。
华为终端BG生态体验治理技术专家季昀
华为终端BG AI辅助研发架构师陈晓闯分享了《CodeGenie AI辅助开发能力》,介绍业内AI辅助特性构建路线,包含了代码生成、代码续写等场景。针对开发者使用诉求,介绍当前CodeGenie提供的AI辅助能力,CodeGenie提供了差异化的能力,例如页面生成、构建报错修复、AI辅助性能分析,助力开发者提升编码效率。
华为终端BG AI辅助研发架构师陈晓闯
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晋武侠老师分享了《面向开源鸿蒙生态的软件质量静态分析工具链与实践》。通过研发ArkTS语法解析器,精准提取抽象语法树,并提出基于任务队列的指向分析方法,有效捕获声明式UI、状态管理等特有语法及各类隐式依赖,构建代码依赖全景图;结合静态分析与大语言模型技术,实现对架构变更语义的精准追溯与质量腐化根因定位,最终形成一套覆盖“依赖解析-架构评估-腐化定位”的静态分析工具体系,助力开源鸿蒙应用ArkTS代码的依赖管理、质量审核、架构看护,为打造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统生态尊定关键技术和工具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晋武侠
本次分论坛的议题内容覆盖从底层工具链到上层应用开发的全链路,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工程落地价值。现场讨论热烈,嘉宾与观众围绕大模型赋能、跨平台适配、生态治理与AI辅助开发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随着开源鸿蒙操作系统的持续演进,以及大模型与AI4SE的深度融合,应用开发正迎来全新范式。开源鸿蒙将继续携手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突破关键技术,推动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助力开发者高效构建智能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