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9 12:35:13 西盟科技资讯
全球AI 行业的“抢人战火”,近几个月烧得愈发猛烈。
Meta为争夺 AI人才掀起硅谷挖墙脚大战,顶尖 AI研究员拿到的offer最高达 2.5亿美元,算力资源优先且无限制供应;OpenAI以天价高薪持续挖角顶尖人才,Anthropic为大模型专家开出百万美元年薪……这场硝烟同样弥漫中国市场:阿里巴巴2026届春招中,AI相关岗位占比近五成;百度开放3000余个暑期实习岗位,87%与 AI相关,还宣布未来5年将培养1000万AI人才;京东推出“顶尖青年技术天才计划”,面向全球招募技术人才。
然而,热闹的“抢人大战”背后,是 AI人才市场的深层矛盾。科锐国际高级副总裁曾诚表示,AI的落地最终要靠人去践行和兜底,当前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不仅是技术本身,更是人才体系的滞后与重构。她深耕人力资源领域二十余年,见过不少“人才荒”,但 AI 领域的供需失衡格外突出,用“需求如瀑布,人才如水滴”来形容现在的情况,再贴切不过。
初创公司的招聘困局:没大厂背书、开不起高薪,靠什么抢人?
在AI 行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一家专注于 AI Infra 领域的初创企业正处关键发展节点:2024 年已顺利完成 A 轮融资,B 轮融资也即将尘埃落定,核心技术产品凭借硬实力成了业内明星,但人才引进却屡屡碰壁。
“和一线大厂相比,我们既没有强大的品牌背书,更无法给出人选80%-100% 的薪资涨幅。”该企业 HR 负责人的坦诚之言,道破了 AI 初创公司招聘难的核心痛点。候选人往往对初创企业的稳定性心存顾虑,在悬殊的薪酬对比下,大多会优先选择发展成熟、保障更全面的大厂。
面对这一困境,科锐国际的项目专家团队并未沿用传统招聘广撒网的模式。他们首先对客户所处的赛道前景、核心岗位的人才画像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随后搭建了分层筛选体系:将潜在的目标企业依据技术实力强弱与人才适配度高低,划分为第一、第二两大梯队,集中资源为这家初创公司精准Mapping 一线大厂的核心技术团队。当确认第一梯队暂无适配人选时,团队迅速调整方向,转向第二梯队展开定向挖猎,有效避免了时间与人力成本的浪费,大幅提升了招聘效率。
经过数月的精准寻访,项目收获了亮眼成果:累计推荐20 位优质候选人,其中 4 人成功进入谈薪阶段,1 人顺利入职,为客户的技术团队注补上了关键缺口。
而此次招聘能够实现突破,关键在于科锐国际对技术社群的深层连接与深耕。最终成功入职的候选人,正是科锐国际招聘顾问在技术社区中结识的“老熟人”,双方通过行业朋友的转介绍完成了正式对接。这种基于圈层信任的人才挖掘模式,不仅缩短了招聘周期、提高了匹配精准度,更充分凸显了科锐国际招聘团队深度嵌入 AI 技术圈层、精准链接优质人才的独特优势。
大厂的3 年等待:不是找不到人,是没到对的时机
如果说初创公司的招聘考验精准度,大厂的AI人才引进则更要把握“时间窗口”。国内某头部智能手机企业和一位AI 首席科学家的“双向奔赴”,就是个典型例子
故事始于2018年,彼时国内某头部智能手机公司启动AI 能力建设,计划从北美挖猎顶尖AI 人才以支撑技术布局。科锐国际在盘点了70余位高端AI人才后,快速锁定了一位计算机视觉领域的AI高级专家。但深入沟通后发现,当时智能手机行业的AI落地条件尚不成熟,核心业务仍聚焦硬件销售,若此时引入专家,不仅无法为其提供施展能力的场景,还可能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于是科锐国际始终对该人选保持持续追踪。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加速渗透在各行各业,2021 年,这家头部智能手机企业的 AI 应用场景逐渐成熟,同时一家传统家电巨头也因业务转型,向科锐国际提出 AI 领域科学家的访寻需求。科锐国际通过人才盘点和持续的候选人追踪,快速锁定上述北美的AI首席科学家,而恰好这位人选同时拿到了这两家公司的offer。
科锐国际在全面评估候选人背景与双方企业现状后,积极协助其进行offer比较与落地分析。鉴于家电领域的AI融合尚未成熟,而候选人更希望推动硬件产品的AI技术落地,最终其选择加入智能手机公司,出任AI首席科学家。
这一案例也印证了曾诚的核心判断:高端AI人才引进从来不是简单挖角,而是读懂企业从技术概念期到场景落地期的演进,同时匹配人才从追求技术突破到渴望价值变现的诉求变化。
市场变革下的AI人才招聘新逻辑
纵观当下AI人才市场变革,曾诚提炼出AI人才招引的三大关键:时机判断、匹配场景、持续追踪。但她更想强调的是,很多企业陷入“人才荒”,根源在于人才战略没跟上。
“现在国内不缺AI人才,缺的是破局者,也就是像鸡蛋从内向外打破那样,能主动适应行业变化、突破自己的人。”曾诚说,不少企业还停留在“花钱买人才”的旧思维里,却忽略了“主动造人才”才是长久之计。
那么如何实现“主动造人才”?曾诚给出两大路径:一是聚焦有潜力、具备学习能力的大学生群体,通过校招储备新鲜血液,从源头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二是挖掘组织内部与战略变革相契合的现有人才,通过系统性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能力升级。
她以一家千亿规模的传统制造企业为例:几年前,该企业推进AI落地时,并未一味依赖外部挖人,而是采用内外结合的人才策略。一方面,先结合自身战略科学梳理人才画像,明确核心能力维度后,邀请专业机构盘点内部适配人才,再针对性设计系列培训课程。同时,在关键技术岗位引入外部专家,弥补内部能力短板,最终搭建起外引内培的完整人才体系,为AI 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曾诚看来,AI 时代的企业还需打造敏捷的人才生态。未来人才组织的主流范式,必然是全职员工、外包/独立顾问与数字员工的有机结合。她建议企业分三步走:首先明确企业战略,梳理清晰的人才画像;再从“AI人才消费者”转变为“AI人才生产者”,主动培养适配人才;最后通过现有员工转型、外部人才引进,结合多元用工模式升级,形成“外引内培、灵活多元”的人才生态。
智能时代的人才竞争,已从简单的“抢人大战”升级为“价值共创”。对于企业而言,找到懂技术、懂行业、懂人才的人力资源服务伙伴,建立长期人才战略,远比一时的高薪挖角更重要。AI 技术再先进,也需靠人落地;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AI 才能真正融入各产业场景创造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