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17:12:54 西盟科技资讯
“我们研究研究。”——这句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去窗口单位办事,还是反映基层问题,有时得到的回复就是这简单的四个字。乍一听,客气、稳重、没毛病,但细细一品,却可能意味着漫长的等待,甚至是无声的结局。
“研究研究”本是个中性词,体现的是审慎决策的科学态度。但在某些场合,它却悄然变味,成了一些干部应对难题、回避矛盾的“口头禅”和“万能挡箭牌”。一项亟待推进的改革,在反复“研究”中蹉跎了岁月;一份惠民利民的方案,在层层“研究”中耗尽了激情;一件群众的烦心小事,在来回“研究”中磨没了信心。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行的“空头研究”,实质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其危害不容小觑。
其一,“研”而不“究”,拖黄的是发展机遇。当前发展百舸争流,机遇稍纵即逝。凡事都要“研究研究”,看似稳妥,实则可能陷入“议而不决、谋而不断”的困境。等到“研究”出个所以然,市场早已时过境迁,机会窗口已然关闭。这种“慢作为”甚至“不作为”,与高质量发展的快节奏要求格格不入。
其二,“研”而不“办”,冷却的是群众的心。群众上门,盼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听一句“正确的废话”。“研究研究”说多了,就像一堵无形的墙,隔开了干部与群众。它传递出的是一种消极、推诿的信号,看似给了答复,实则毫无承诺,最终消耗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损害的是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
其三,“研”以为常,滋生的是懒政思维。如果凡事都可以用“研究研究”来应付,久而久之,一些干部就会产生路径依赖,不愿、不敢直面矛盾和挑战。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困难往上交,用口头上的“认真负责”掩盖行动上的“畏难苟安”,这无疑会侵蚀干部的担当精神和攻坚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让“研究研究”不再成为托词?关键在于变“口头研究”为“脚下行动”。
要把“研究研究”换成“马上就办”。对于职责清晰、条件成熟的事项,要敢于拍板、立说立行,展现办事的效率与决心。
要把“我们不了解”换成“我们去调研”。对于情况复杂的问题,不能坐等汇报,而要主动深入一线,摸清实情,找准症结,使决策建立在扎实的调查研究之上。
要把“这不行”换成“怎么才行”。面对政策瓶颈或跨部门协调难题,要少说“不能办”,多思考“怎么办”,主动上前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寻求破解之道。
语言的转变,背后是作风的革新。少说甚至不说空洞的“研究研究”,多讲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时间期限”,这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担当的体现。它要求广大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意识,发扬“钉钉子”精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摒弃“研究研究”的官腔套话,吹响“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行动号角,才能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凝聚人心力量,在新征程上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