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新浪新闻探索大会丨龚宇:AI下的影视产业

2025-11-11 16:29:18      中华网   


  11月5日,由微博与新浪新闻联合主办的“新浪新闻·2025探索大会”在北京落幕。在大会主题分享环节,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进行了题为《AI下的影视产业》的演讲。

  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主题演讲

  以下是演讲实录,内容经编辑略有删减: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AI下的影视产业》。事实上,当前AI所影响的远不止影视产业,许多行业都面临着共同的规律与挑战。

  如果你深度关注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近期可能会因技术的日新月异而产生一种“眼花缭乱的焦虑感”。影视行业在过去一个多月里,重点关注了两个模型:Google的Veo3和OpenAI的Sora。它们生成的十几秒视频片段,质量已能达到电影级别。此前困扰行业的生成内容一致性、表情、口型等问题,在短片段内已得到有效解决。这个进展比我们预期的要快,原本预估明年上半年才能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提前了半年。

  今年恰逢电影行业诞生130周年。130年来,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来看,无论是北京电影学院还是全球其他顶尖电影学院,培养的专业人才大致可分为六大类:“文、导、表、摄、录、美”。当然,如今专业分工更为细致,但总体上仍在“制片人中心制”的框架下运作。可以说,“1(制片人)+ 6(大专业)”构成了当前影视行业的核心人才结构。

  在内容生产领域,我自己总结了一个“112定律”,在近十几、二十年还在奏效:随着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创新,视频作品单位时长成本每降低1个数量级(10倍)时,创作者数量就会增加1个数量级,推动产生的作品数量至少增加2个数量级(100倍),几年内产业格局一定会发生颠覆式的变化。一个近年的例证是,随着触摸屏智能手机的普及,催生了竖屏微短剧这一全新内容形态。仅在今年,新上线的微短剧就超过了2万部。

  这只是周期性的发展规律,行业需要创新与变化。破解当前局面的密码是存在的,只是需要时间,并必然经历转型期的阵痛。这个密码是什么?答案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人工智能。正是人工智能,在撬动着现阶段“112定律”的运转。

  未来,人工智能将从多方面重塑行业格局。我认为其中至关重要的是以下两点:

  第一,内容与创作者的关系将被重构,边界趋于模糊,形成新格局。

  当前,行业结构相对清晰:

  专业内容:由受过系统训练的“1+6”专业人群创作,如电影、电视剧等,专业度高,且多数人以生产此类内容为职业;

  准专业内容:主要由MCN机构、KOL生产,经过十余年发展,也已非常专业。

  业余内容:普通用户出于爱好拍摄的内容,如记录家庭生活,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目前,创作者类型与作品类型基本对应。但人工智能的介入,正在打破这一稳定结构。对此,我有一些个人判断:

  未来的创作工具和作品类型,依然会大致区分为专业与非专业。但关键在于,创作者本身是否还严格区分专业与非专业?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未来的核心区分维度将变为“职业”与“非职业”。借助人工智能,非职业创作者也有可能使用专业工具,生产出专业级别的内容,其作品质量甚至可能超越部分职业创作者。

  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人工智能体之间的协同工作,最终赋能“超级个体”的实现。例如,导演虽懂基础美术,但制作分镜通常需专业美术师。现在,导演通过与AI自然语言交流,就能直接生成较为成熟的分镜稿;以往传统动画需要策划、技术、美术三类人才协作。如今,作为动画制片人,美术设计可由AI完成,编程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实现——AI就像一个“超级工程师”可以帮你执行。未来可能由多个各司其职的AI智能体(如专精绘画、视频生成、剧本写作的AI)相互协作,共同服务于一个“超级个体”。只要创作者具备足够的创意和正常的表达能力,在和机器对话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实现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需要一个过程,也许现在还做不到,但五年之内也会实现。

  我认识的一位资深工程师,在工作20年后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了一年导演。现在一边自己拍片子,一边还在编程。但他现在用了人工智能编程工具Cursor,效率提升了20倍,这其实就是一个“超级个体”诞生的故事。

  此外,影视行业的人才结构或从“金字塔”逐步过渡为“哑铃型”结构。

  掌握人工智能的人可以借此提质增效,继续保持高效率、高水准,他们拥有了更多创作的手段来实现更极致的创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暂时还无法替代需要大量复杂人际互动和灵活身体操作的工作。未来各行各业的人才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想法,也希望大家一起来思考。

  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