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三原色”行动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7-18 08:28:58      西盟科技资讯   


  “三原色”行动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近日,湖南信息学院在浏阳市永和镇开展以“蓝色支教、绿色支农、红色宣讲”为主题的“三原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多元举措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为这片红色热土绘就出兼具活力与底蕴的新图景。

(团队 摄)

  蓝色课堂:播撒知识种子,守护成长沃土

  蓝色课堂上,佳成村村委会教室里的中国象棋课充满活力,孩子们在 “楚河汉界” 间琢磨棋子走法,不时向小老师请教;二十四节气课程中,小老师通过视频短片和理论讲解,带孩子们了解不同节气的物候特征与民俗知识,课堂互动热烈;蓝晒植物标本制作课上,孩子们用树叶创作的蓝白色作品充满童趣;工程造价专业的小老师还教大家拼明轮船。“护蕾行动”中,实践团将收到的公益组织捐赠的 4896 片卫生巾分发给小朋友们和佳成村的乡村妇女,反校园欺凌讲座也同步开展。据统计,蓝色支教累计开展 13 课时,覆盖 50余名中小学生,为乡村孩童带去丰富的暑期体验。

(田又铭 摄)

(田又铭 摄)

  绿色行动:激活乡土资源,擦亮乡村底色

  "这些酸枣都是山上野生的,洗净蒸熟后要晒足三天,才能做出这种酸甜口感。" 在永和镇农户柳奶奶家中,她正向前来探访的实践团成员展示酸枣坨的制作过程。竹筛里的酸枣果肉呈深褐色,散发着自然果香,这是当地延续三代的手工技艺。

  经过走访,实践团从纯手工制作奶奶手中精选出酸枣坨、苦瓜干、李子干、辣椒干、杨梅干五种特色产品。这些土特产均采用传统工艺制作,无添加剂,保留了食材最本真的味道。为了让这些 "藏在深山" 的美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实践团成员们搭建起 "永和乡味" 直播平台,产品样图拍摄到直播脚本撰写,反复打磨细节。

  首场直播在农家乐的小院里开播,镜头前,实践团成员向网友展示着苦瓜干的晾晒过程,讲述柳奶奶靠纯手工艺养活三个子女的故事。三场直播累计吸引 1649人次观看,收获点赞 12.6 万,让乡土美味借由 5小时的直播,开启走向更广市场的新篇 。

  完成助农直播工作后,实践团成员分成多个小组,走进居民家中开展防诈骗宣传。他们认真的讲解十种常见骗局,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后生仔讲得真清楚,以后接到陌生电话我就有底了。"72 岁的刘爷爷认真地将手册放进抽屉。在美化环境活动中,大家带着扫帚、垃圾袋清理村道旁的杂草与垃圾,让乡村角落焕发新颜。

(刘阳 摄)

(刘瑞瑜 摄)

  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李家大屋陈列室里,一张 1927 年的泛黄老照片吸引了实践团成员。“这说明李贞将军曾在此召开秘密会议。” 一位成员指着照片注解轻声说,难掩敬畏。这座清代百年老屋,木梁雕花虽褪色仍显精致,墙上斑驳弹痕清晰可见,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开展农民运动的斗争历程。实践团在此拍摄情景剧,重现当年革命场景,让红色故事更鲜活地传播。

  走进李贞将军陈列馆,一尊身着戎装的雕像静静伫立。通过详实的史料与实物展品,大家了解到这位新中国首位女将军的传奇人生:从童养媳到革命战士,从长征路上的女先锋到新中国的开国将领,她的故事让在场所有人深受触动。实践团将以这些史料为蓝本,拍摄系列宣讲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将军事迹。“李贞将军在艰苦环境中始终坚守信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实践团成员在参观笔记中这样写道。

  菊花石博物馆展现了永和镇独特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菊花石形成于 2.7 亿年前,因内部纹理酷似菊花而得名,是浏阳特有的珍稀矿产。馆内陈列的菊花石雕刻作品,既有传统的花鸟图案,也有融入红色元素的创新设计。实践团将在此拍摄访谈视频,记录非遗传承故事,后续还将整合三地素材,推出包含历史故事、非遗知识的文创宣传手册,让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吉莹莹 摄)

  从蓝色课堂的知识传递,到绿色行动的助农实践,再到红色足迹的精神传承,"三原色" 实践活动以多元方式赋能乡村发展。这些青春身影在浏阳永和的土地上留下的印记,不仅是这个夏天最动人的风景,更是新时代青年担当的生动诠释。

  通讯员:张福利 黎善江 罗瑶 刘瑞瑜 刘念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