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 10:55:00 西盟科技资讯
科技“把脉”古桥,青春守护文脉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赴冷水江金竹山镇开展古桥科技保护行动
(图文/潘浩然 方雨 肖扬 潘讯 邹汝楠)
7月5日,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乡野追光者”硕博检测科技团桥梁组深入冷水江市金竹山镇,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柳溪风雨桥与承载厚重历史文脉的麻溪风雨桥展开深度专业调研与技术评估,运用现代科技为古桥保护注入青春智慧,照亮梅山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
▲桥梁组合照
桥梁组首先奔赴金竹山镇毛易村,对横跨资水支流柳溪的百年古桥柳溪风雨桥展开系统调研。经现场测绘,该桥为三拱石桥,全长34.5米,宽4米,通高11.3米,呈南北走向。桥廊为全木结构,覆小青瓦,中部有重檐歇山顶,两端石阶通青石板桥面,由巨大石墩稳固承载。团队关注古桥木构防腐、石拱受力性能及环境适应性等问题,运用无人机航拍、超声波探测仪等现代技术,结合桥梁碑刻文献,构建保护方案的数据基础。带队老师赵超强调,柳溪桥作为“活态”工程遗产,研究既要解析其“三拱承重、木廊护体”的传统营造智慧,更要探索古今建材协同保护的新路径。
▲三拱石桥的测绘
随后,团队前往麻溪村调研麻溪风雨桥。据桥畔碑文记载,该桥前身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历经多次损毁重建。2017年,村民耗资70余万元人民币,选用98立方米古杉木,在原石拱桥基址上重修成廊桥。桥长56米,宽6.6米,高10.8米,石木结构阁楼飞檐,卯榫衔接浑然一体。团队运用先进仪器对桥梁结构进行测绘与荷载分析,详细记录卯榫工艺细节,科学评估古杉木构件状态,为这座凝聚先民智慧与当代重光工程的古桥筑牢科技“生命线”。
▲调研麻溪风雨桥
▲倾听历史碎片
此次系列调研不仅是一次严谨的技术勘测,更是一场深度的文化寻根之旅。在麻溪村,学子们走访当地长者,聆听古桥掌故与毛板船传奇故事(毛板船:盛行于资江流域的历史悠久特色木制货运船),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碎片。团队计划将两座古桥的力学分析数据、营造技艺记录及相关航运文化研究成果整合成一份专业报告,为当地文化遗产的精准保护与可持续文旅开发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从“过桥下马”的交通要塞到静卧溪流之上的文化地标,柳溪桥与麻溪桥共同见证了资水河畔的岁月沧桑。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学子,凭借科技力量守护着百年廊桥,以学术光芒映照“修路架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梅山精神,使得这些凝固的历史在当代工程智慧的庇护下,继续讲述着湖湘大地不朽的营建传奇与毛板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