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开源鸿蒙引领智慧病房:开启医疗服务智能化新纪元

2025-11-27 15:54:24      中华网   


在深圳鸿蒙星光盛典的前夕,央视鸿蒙星光盛典先导片《在一起》提前引爆网络。影片以"圆"为意象,将普通人的团圆愿景与科技创新的宏大叙事交织辉映。当镜头掠过开源鸿蒙在各领域的应用版图时,开源鸿蒙智慧医疗场景格外引入瞩目,其正以全要素国产化的解决方案,为医疗行业智能化转型树立新范式。

随后记者实地探访了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其全院部署了3000余台开源鸿蒙智慧终端,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全院级开源鸿蒙智慧病房标杆。作为国家"十四五"数字医疗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该项目不仅实现了医疗服务效率的跃升,更构建起技术自主可控的医疗数字化新生态,其蕴含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与"自主创新"的技术路径,正在重塑健康中国建设的底层逻辑。

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开源鸿蒙智慧病房

破局:传统医疗场景的数字化困境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普及,传统病房的运营模式早已难以适应现代医疗的发展需求。

在医护工作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制约协作效率:纸质病历与独立系统割裂,患者生命体征、用药记录等关键数据无法实时共享,多科室会诊时需反复调取资料,如同在迷雾中摸索。

来自重庆人大网《关关于从医疗文书着手切实减轻医务人员负担的建议》中显示,目前各项数据、资料都要医务人员通过手工录入电脑,由于信息化建设的局限性,有时信息需求重叠交叉,需要多重口径重复输入。比如,仅一份较简单的出院病案首页,在现在的要求下,可能也会用到20分钟左右才能完善;这些信息中的一部分,还可能会被公共卫生管理要求在另外的信息系统里部分重复的填写;每天还有常规的查房记录,做任何一项大小操作还有操作和手术记录。在一般地市级、区县级医院,这个问题长期比较突出,医务人员深感倦怠,形成医疗资源的结构性浪费。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4年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传统管理模式下三级医院日均床位使用率仅为82.3%,而医护人员日均非诊疗工作耗时占比高达41%。

患者体验层面同样痛点丛生。传统模式下,患者及家属常陷入信息获取的被动局面,病情进展、检查安排等关键信息需反复询问医护人员。来自成都某三甲医院护理中心负责人表示,平均每日沟通成本高达40分钟。生活服务流程的线下化操作更添烦恼:呼叫响应时间长达8-12分钟,订餐、陪护登记等事务需家属奔走办理,隐私保护措施的缺失则让38%的患者对诊疗场景存在顾虑。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研数据表明,医疗信息不对称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平均降低25%,直接影响康复效果。而在医院管理维度,分散存储的诊疗数据如同散落的珍珠,难以支撑床位周转率优化、医护绩效评估等科学决策,每年仅纸质耗材消耗就占医院运营成本的6%-8%,全国公立医院因此产生的资源浪费超过百亿元规模。

革新:开源鸿蒙智慧病房的技术突破

面对这些积弊,狄耐克与开源鸿蒙携手打造的智慧病房解决方案,以开源鸿蒙操作系统为核心,构建起全链路国产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其革命性突破在于开源鸿蒙的分布式软总线技术,该技术如同构建了医疗设备间的"智能交通网络",实现了跨设备、跨系统的无缝协同。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两江新区人民医院,智慧床旁交互终端、门口屏、走廊屏等设备通过该技术实现毫秒级响应,当患者按下呼叫键时,护士站大屏、相关医护人员手环将同步接收信息,响应速度从传统的分钟级到秒级。这种低时延、高可靠的通信能力,源自开源鸿蒙特有的分布式任务调度机制,经中国信通院测试,设备间数据传输时延稳定控制在秒以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智慧病房投入使用后,我们的工作从纸质记录、人工跑腿变成了数字化实时协同,效率提升特别明显。患者信息、诊疗数据能和医院系统实时共享,查房、会诊不用反复调资料,智能床旁终端还集成了呼叫、预警、数据查看等功能,一键就能处理,减少了很多重复劳动,让我们能更专注于患者诊疗,这也是最省事高效的地方。”医护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系统架构的创新体现在"基础模块+可选模块"的灵活配置上。基础模块涵盖生命体征监测、智能呼叫、环境控制等核心功能,可选模块则包括AI辅助诊断、康复训练指导等增值服务,这种设计使系统能适配从社区医院到三甲医院的不同需求。

记者了解到,在数据安全层面,方案实现了从芯片到操作系统的100%国产化,医疗数据全程不出院即可完成处理分析,通过三级等保认证的安全防护体系,将数据泄露风险降至最低。尤为关键的是,该方案采用的"端-边-云"协同架构,使90%的实时数据处理在本地完成,既满足了医疗数据合规要求,又避免了对外部云服务的依赖,在网络中断情况下仍能保障核心诊疗业务的连续运行。

与市场上其他智慧医疗方案相比,开源鸿蒙智慧病房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开源生态带来的无限扩展性。目前已有多家医疗设备厂商加入开源鸿蒙生态,开发了各类适配终端,形成了丰富的医疗设备互联矩阵。这种生态协同效应使系统具备持续进化能力,能够不断融入AI辅助诊断、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

实践:多维价值的全面落地

医护工作模式的重塑正在两江新区人民医院悄然发生。胸外科护士长高敏的工作日常成为最佳注脚:"现在查房时,床旁终端已自动汇总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数据,异常值会标红预警,省去了过去手写记录的15分钟/床耗时。"这种变化源于生命体征采集设备的自动化上报系统,该系统使护士誊录工作量减少60%,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患者照护中。

在患者体验方面,患者陈先生对此深有感触:“通过床旁屏不仅能随时查看体征数据,还能查自己的费用清单,了解每一笔花费和医保报销情况,以及查询检查报告,及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效果,灯光、窗帘也能用自己控制。”这种个性化服务背后,是系统根据病种自动推送的分阶段健康宣教内容,使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

与此同时,医院管理效能的提升体现在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中。系统上线后,两江新区人民医院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可视化管理,设备使用率、床位周率都得到大幅提升。

展望:医疗智能化的燎原之势

作为西南地区首个全院级开源鸿蒙智慧病房标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的实践已形成可推广的“1+3+N”实施框架:以开源鸿蒙操作系统为1个核心底座,构建设备互联、数据互通、服务协同3大体系,延伸出N个创新应用场景。狄耐克正通过“标杆引领、场景深化”战略,在深圳、上海等地复制该模式,针对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推出差异化方案。

从行业发展视角看,开源鸿蒙智慧病房正在加速医疗服务的范式转移。传统医疗服务正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碎片化”转向“全周期”,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目前生态内已汇聚多家医疗机构、设备厂商和软件开发商,形成协同创新的产业集群。2024年发布的《开源鸿蒙医疗设备接口标准》统一了不同厂商设备的数据格式,为跨机构数据共享奠定基础。

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开源鸿蒙智慧病房的推广具有重要的安全价值。开源鸿蒙智慧病房实现的全链路国产化,构建起从芯片到应用的安全屏障,其采用的可信执行环境(TEE)技术展现出强大的安全防护能力。目前,开源鸿蒙智慧病房已在20余家医院部署,未来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推广,更多患者将在智慧化病房里体验科技带来的温暖与安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