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18:54:50 中华网
过去十多年,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的竞争逻辑发生了同一类变化:从“硬件见高低”,转向“系统与软件决定体验”。其中,手机从比做工、信号,转向以 UI/系统能力与生态取胜;汽车从三大件与动力参数,转向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算力的持续升级。衡量产品长期价值的标尺,也由一次性交付的配置,变成了更新速度、数据闭环与场景覆盖。
与之类似,电动两轮行业也正处在同样的“转型”门槛前。长期以来,行业主要围绕电机、电池、车架、制动等做“参数加法”,但这类比拼很难沉淀为可持续的体验差:不同供应链带来的底层不一致,让功能复用和迁移成本高、节奏慢,用户侧看到的往往是“某一款产品、某一个软件版本做得不错”,而不是“越用越好”。
要把“参数优势”转化为长期体验优势,必须有一个操作系统级的智能底座,把数据结构、接口规范和能力,通过算法和语言统一起来,并让它可以跨车端、云端与手机端协同迭代。在此背景下,九号公司于8月26日发布两轮/短交通领域首个自研的全域操作系统——凌波OS(NimbleOS)。
这并非给既有产品再添一项功能,而是把两轮赛道的竞争逻辑,从“机械时代”的部件堆叠,推进到“软件定义”的系统化竞争:以统一架构/同一套 DNA承载能力沉淀,通过云—边—端协同与整机OTA实现可复制、可下放的持续进化,使用户体验从“买到一台车”转变为“获得持续刷新、持续优化的产品体验”。
两轮行业进入“自研OS时代”
系统命名上,凌波OS(Nimble OS)名字里的“凌波”,取自“轻盈、流畅”的意象,与英文 Nimble 相互呼应,也点明了两轮产品对轻量化与响应一致性的要求——它不是照搬汽车车规体系的“通用操作系统”,而是结合两轮产品的算力与能耗边界做了取舍后的专用系统底座。
把时间线拉长看,“凌波OS”并非横空出世。九号公司从“把机器人技术应用到两轮车”出发,先是在 2019 年以真智能1.0(RideyGO 无钥匙等)重塑用车入口;随后的真智能 2.0,通过鼹鼠控、OTD 单转把、坡道助车等,将“用软件定义骑行”落到日常体验;2022年,核心算法进一步普及到大部分车型,智能能力不再是少数机型的“尝鲜”。
进入真智能 3.0阶段,顶层开始走向生态化,而支撑生态持续生长的,正是这次对外命名并收束成体系的凌波OS架构。因此,“凌波OS”更像对多年技术积累的系统化命名与工程化归拢,即把分散的功能沉淀到统一的底座之上。
选择在此刻“露出”操作系统,也有清晰的内外部逻辑:外部看,行业与用户对“操作系统”这一概念的认知已成熟,讨论智能化不再停留在单项功能;内部看,跨平台、跨车型的开发与迭代需要统一架构与同一套“DNA”来承载,避免因为底层差异造成移植排异与节奏迟缓。
以自研OS为底,九号公司将车端、云端与手机端打通为一体化链路,功能与算法具备了可沉淀、可复制、可下放的条件——这既是对两轮行业走向的前瞻判断,也是从“功能时代”迈向“软件定义时代”的必经之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研OS时代”的开启,并不是把“再多几个功能”堆上去,而是先把系统力确立为竞争的起点:统一的数据结构与接口、面向场景的能力集合、可持续的OTA与算法演进。
凌波OS是用户价值的具象化表达
把功能做得更多和让体验持续变好,是两件不同的事。前者可以通过堆叠单点配置完成,后者需要一个把感知、控制、应用层打通的系统底座,能够把能力沉淀为标准、以统一的方式持续演进。
凌波OS承担的正是这一角色:以统一架构和同一套“DNA”规范数据与接口,将车端、云端与手机端连成一条链路,让算法与功能不再依赖某一颗芯片或一代硬件,而是在同一框架内滚动更新。对用户来说,这意味着“版本差”被逐步抹平,升级路径从偶发的“大改款”,变成可预期、可复制的整机OTA和算法迭代,产品价值不再停留在出厂那一刻。
落到当下可感知的体验上,系统底座首先把“参数”转成了“体感”。以M5为例,电控、仪表、BMS等在同一套OS框架下协同,5英寸TFT仪表、真智能3.0与“鼹鼠控”“玩家模式”等能力在统一的模式管理与提示逻辑中工作,信息读取与处理负担更轻,双路行车记录仪也与系统打通,形成可被调用与留存的骑行记录。
围绕续航与补能,BMS侧的采样与云端的诊断/预测协同,使剩余里程与电池状态的呈现更加稳定,配合快充与统一的补能策略,日常使用的“续航焦虑”感明显降低。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被纳入同一条迭代路径中:今天的优化会成为明天更多车型的“基础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少数机型的“尝鲜功能”。
从价值归因看,凌波OS的必要性在于同时满足了用户与开发两端的诉求:对用户,它把“买一台车”变成“加入一个会持续进化的系统”,升级频率、体验一致性与学习成本都更可控;对开发与运营,它将长期投入汇聚到统一架构上,减少跨平台移植与排异的消耗,加快“需求—开发—验证—发布”的闭环,使“功能下放”成为常态能力。
由此形成的,不是一串新增点,而是一条可复用、可复制、可下放的演进通道——这正是两轮智能化要从“功能时代”迈向“软件定义时代”所必需的“智能底座”,也是承接用户需求、简化开发负担、构筑两轮产品想象力上限的“智能钥匙”。
从“提出智能”到“定义智能”,九号公司构建“系统壁垒”
九号公司通过“智能功能”吸引用户,随后将技术沉淀至“系统”,最终发展“生态”。自2019年起进入两轮行业,九号公司就将智能作为为行业、用户带来创新和价值的突破口,也是自身能够立足的关键点。
如今,凌波OS将这条脉络完成了体系化收束。它把离散的功能与算法托管到同一套架构。于是,“今天在旗舰车型上线”的能力,具备了更快的跨车型复制与下放节奏;“明天需要的体验”,也能在统一的数据与接口规范中被快速验证与交付。
对用户而言,智能不再是某一代产品的标签,而是与车辆全生命周期同行的体验升级;对研发与运营而言,投入不再被一次性消耗,而是在系统底座上持续复用和放大。
这也解释了“智能引领”的真正含义:并非“多了几个功能点”,而是把竞争的起点提升到系统力。单点功能可以被模仿,体系化能力却难以复制——统一的数据结构、跨端的协同链路、可验证的迭代流程,叠加多年在骑行算法与人机交互上的积累,构成了智能化的“结构性优势”。
当这样的底座与产品矩阵相互作用,像M5这样的新产品就不再只是“参数更强”,而是把电池、电控、车机与人机交互统一在同一套节奏里,让“看得见的体验提升”与“看不见的工程效率”相互强化。
从“提出智能”到“定义智能”,九号完成的是竞赛规则的换轨:把两轮从一次性的部件竞争,引向可持续的系统竞争。凌波OS作为智能底座,使这条路径具备了可重复、可验证、可扩展的工程条件,也让“智能”从发布会语汇,落成用户日常可感的稳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