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17:11:14 中华网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和疾病预防控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近期,一起关于“女子十年体检未预警‘患癌风险’,却确诊为肾癌晚期”的新闻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使得体检的准确性和癌症筛查的有效性成为热议焦点。对此,爱康国宾在回应中表示,爱康医疗团队已完成对张女士的历年体检报告与档案的核查,并聘请外部专家协助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确认爱康对张女士的肾脏检查不存在瑕疵,报告结论与肾脏超声检查实际情况一致,不存在对于肾脏检查漏诊或误诊情况,进一步确认爱康无责。爱康愿意接受第三方权威机构的鉴定,并为此承担一切责任和法律后果。
针对这一事件,新华网特地邀请了多位医学与健康领域的专家,包括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王占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原主任张青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泌尿科副主任庞然等,以及法律专家江海,共同就体检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项目秘书长王占山。新华网 陈延特摄
在谈及体检到底能不能发现癌症时,王占山强调,癌症并非突然出现,而是被突然发现。这主要是因为癌症成因极为复杂,它本质上属于衰老性疾病。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我们患癌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这是关于癌症的第一个重要认知。其次,癌症种类繁多,特性各异。有的癌细胞可能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几乎不生长,有的则生长缓慢。对于大部分肿瘤而言,定期筛查十分关键,我们能够在癌症早期发现端倪,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体检的主要作用是提示健康风险。对于健康人而言,体检能明确身体“有没有”问题,这是第一步;而要弄清楚“是什么”问题,则需要进一步深入检查。在体检过程中,医生会告知我们各项检查指标哪些正常、哪些异常。一旦发现问题,就应及时前往临床专科进行更详细的检查,以排除潜在风险。这一点,值得大家重新审视并高度重视。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原主任、教授张青云。新华网 陈延特摄
张青云则解释了为什么不能期望一次体检或某种单一检查项目,就能发现所有潜在癌症风险。他指出,人类肿瘤几乎可发生于所有器官,种类繁多。检测肿瘤常需借助肿瘤标志物,而判断肿瘤标志物的优劣,关键看敏感性与特异性。理想的标志物应具有100%敏感且100%特异,但现实中并不存在。目前较好的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敏感性约60%-70%,即检测100个肝癌病人,约65个能检出,约35人检查不出来;特异性约70%-90%,即检测100个正常人,存在10-30个可能误诊的概率。再例如利用CEA癌胚胎抗原进行肿瘤表达时,检测率通常只有15%-30%,而且这还是在肿瘤较晚期的情况下。正常人体检或癌症早期用CEA方法筛查,几率更低。临床上没有完美的标志物,只能选用相对较好的。尤其对肾癌,目前尚未发现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所以我们在用肿瘤标志物筛查的时候,要知道它的生物学特性,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解释检测结果。
据了解,爱康集团自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健康管理服务。每年为近800万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通过体检发现最终确诊的癌症患者每一年超过 1.5 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