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三下乡日记:以后勤筑牢根基,用宣讲守护生命,靠排查织密安全网

2025-08-26 08:57:49      西盟科技资讯   


  当蝉鸣渐弱、秋风初起,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乡村的袅袅炊烟中落下帷幕。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何玉璞同学以团队后勤保障员、防溺水宣讲员与安全排查员的身份,在物资整理的仓库里、田间地头的宣讲台旁、村落角落的隐患点处,用细致筑牢服务根基,用话语守护生命安全,在付出与坚守中,完成了一场关于担当与成长的实践。

  作为后勤保障员,他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始终将团队的物资供应与生活保障放在首位。从活动初期的物资采购开始,小到一支笔、一瓶消毒液,大到团队成员的住宿被褥、宣讲所需的展板道具,我都逐一登记造册,分类整理归档,确保每一件物品都“有迹可循”。活动期间,每日清晨提前检查饮用水储备、药品箱常备物资,傍晚统计当日消耗、补充次日所需,让奔波在一线的队员们总能及时拿到所需物品。一周下来,累计整理物资清单12份,协调解决住宿、餐饮问题8件,用细致入微的保障,让团队成员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服务,为整个实践活动的顺利推进撑起了坚实的“后盾”。

  夏日的乡村,河流、池塘是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却也暗藏着溺水隐患。作为防溺水宣讲员,我与队员们走进村落、学校,将防溺水知识送到村民与孩子身边。在村头的空地上,何玉璞同学用通俗的方言讲解“六不准”原则,结合本地真实案例分析溺水事故的成因与危害;在学校的课堂里,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教孩子们识别危险水域、掌握自救与他救的基本方法,还现场演示了救生圈、长竹竿的正确使用方式。此次宣讲覆盖3个行政村、2所小学,累计受众达500余人,发放防溺水宣传手册300余份。看到孩子们认真记下“远离野泳”的叮嘱,听到村民们说“这宣讲太及时了”,愈发明白,一句句朴实的提醒,或许就能在关键时刻守护一个家庭的幸福。

图为:对当地青少年学生进行的防溺水知识考察

  安全是实践活动的底线,作为安全排查员,何玉璞与队员们走遍了实践所在村落的角角落落。沿着河边的护栏检查是否有松动、断裂,在村口的老旧电线旁查看是否存在裸露、垂落情况,到团队住宿点检查消防器材是否完好、电路是否规范……每发现一处隐患,都及时记录并反馈给村委会,协助制定整改措施。一周内,累计排查出安全隐患12处,其中8处当场协助解决,如加固松动的护栏、提醒村民收起垂落的电线,剩下的4处也与村委会达成了整改共识。在排查过程中,村民们主动加入队伍,指着自家门口的台阶说“这里晚上容易绊倒人”,这种双向的守护让我感受到,安全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每个人共同参与的“集体行动”。

图为:为当地居民介绍烧水壶的用电安全隐患

  何玉璞在总结中说道:这场“三下乡”,让我从一个“后勤兵”“宣传员”“排查员”的角色中,读懂了基层的温度与需求。村民们接过宣传手册时的真诚道谢,孩子们在课堂上高高举起的小手,队员们结束工作后接过热水时的笑容,都成为了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的发展、设施的完善,更需要每一个人对安全的守护、对细节的关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或许不能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只要立足岗位、用心付出,哪怕是保障好一顿饭、讲好一堂课、排除一个隐患,都能为乡村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周的实践转瞬即逝,但它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的印记却格外清晰,其收获的不仅是后勤保障的统筹能力、宣讲沟通的技巧,更是对“责任”二字的深刻理解——它藏在仓库里整齐的物资中,躲在田埂上认真的宣讲里,留在街巷间细致的排查中。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