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传统文化最动人心 对联网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

2024-05-23 13:58:21      互联网   


  “楹联”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实际上它就是对联的雅称,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每个中国人对它都再熟悉不过。从垂髫稚子帮着家中长辈端端正正贴好一副春联开始,这种古老的文化形式便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血液之中。华夏对联网是个好平台,是学习对联的不二之选,专注分享对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关于楹联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中国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在楹联的大家庭里,春联始终是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中国第一副有历史记载的春联诞生在成都,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公元964年撰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蜀广正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到来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梁章钜在《楹联丛话》自序里说:“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不过也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这段记载,说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要比孟昶的那副对联早四五百年。

  中国的对联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对联网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对联文化,让这一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