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遇上数字孪生:MapGIS构建地灾防治数智化管理新范式

2024-04-18 09:04:30      西盟科技资讯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加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地质灾害频发态势日益严峻,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严重挑战。传统的“人防”模式,即主要依赖人力巡查、经验判断及事后应急处理的方式,在应对复杂多变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地质灾害时,显现出预警滞后、响应不及时等局限性。

  为此,国家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地灾防治从“人防”向“智防”转变,进一步升级为“智治”,即地质灾害智慧治理体系的全面构建。这也标志着地质灾害防治从单一的监测预警层面,向涵盖了预防、治理、恢复等多个环节的全链条智能化管理跨越发展。

  通过“智治”的深入推进,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以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为主线,结合数字孪生、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应用,打造风险识别、监测预警、闭环处置、灾害模拟、源头管控、安置选址、工程治理等七大场景,实现全域风险主动感知、全面工程隐患管控、全链业务协同贯通的地灾防治数智化管理的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国家抵御各类地质灾害的能力,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 建立地灾智治应用体系框架

  为有效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水平,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服务,可采用数字孪生、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支撑地灾风险精准预测,数据挖掘和IoT技术为数据赋能,驱动“智能+”在监测预警、预测模拟的渗透,建立地灾智治应用体系框架,提升地质灾害精准防控能力。

1713400521911.jpg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地灾智治应用场景

  1风险识别

  通过全域1:2000高精度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物联监测感知设备管控、年度汛前排查、三维地质精细化建模,有效实现风险识别。

1713400521917.jpg

  2监测预警

  根据地质灾害风险区地形条件、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因素构建指标预警模型,实时接入气象预报、传感监测信息,动态监测感知风险,向基层与受威胁群众发送灾害风险预警短信,重点高风险区内设备预警并发起巡查处置。

1713400521921.jpg

  3闭环处置

  通过数字孪生精准研判、定向预警,解决地质灾害防治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实现地质灾害风险精准、高效、科学的闭环管理与处置。

  4灾害模拟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和物联感知数据,模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和演变过程,通过数字化手段评估灾害影响范围、影响人口,分析最佳应急避险路线、物资储备调度方案,辅助灾害应急响应决策。

1713400521926.jpg

  5源头管控

  对高标准农田、切坡造路、切坡建房、其他切坡建设工程等可能产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工程项目,通过多元分析、风险研判,在工程立项阶段提前干预,起到源头管控的作用。

  6安置选址

  关联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等数据,进行智能选址和规划审查,并对选定范围进行地质风险分析,主动推送至乡镇管理部门,打通灾后安置“最后一公里”。

  7工程治理

  对治理工程全程跟踪,实时集成治理进度巡查信息、项目竣工验收结论、观察期监测巡查记录、核销调查审查信息等,风险隐患治理、观察、核销全程留痕,实现“巡、测、整、让”工作的信息化。

  城市韧性安全是体现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进入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宜居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孪生技术驱动下的“地灾智治”模式,通过技术变革,沉淀一批实用好用的工具包括数字孪生分析工具、专业制图及可视化工具,实现精准分析预测,全面提升地灾防治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另外,通过完善业务机制、数据共享、流程重塑,依托移动端应用,实现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协同处置、安置选址、复盘评估等全链条闭环管理,打通地质灾害防治最后一公里。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灾减灾的根本任务是保护人的生命,通过科技赋能地灾智治,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数字化,为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创造条件,提高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现识别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助力地灾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