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科技兴警: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民心共情共鸣

2023-08-25 15:02:27      互联网   


  开年以来反黑刑侦电视剧《狂飙》的热播,再一次引发不少人对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关注。公共安全体系是关乎全局的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新安全格局对公共安全体系的发展,对科技、管理和文化三足鼎立支撑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出了不断增长的重大战略需求。

  近几年,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引发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公安机关如何利用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契机,在智慧公安方面进行前瞻性布局,不断推动公安科技改革创新,是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使命。坚持科技兴警,探寻推进科技兴警战略的实践路径,推动公安科技信息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则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科技兴警与时代同频共振

  在今天,人们对于将科技手段应用到公共安全工作中早已司空见惯,这不仅提高了公共安全工作的效率,也为公安人员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工作环境。警务科技化的重要性最早在西方的警务改革中可以体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Stan Openshaw就开发了英国第一个智能犯罪模式分析软件。与之相应的,受新中国成立之初科学技术滞后等因素制约,我国的公安工作未能及时与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有效嫁接、融合,导致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等方面实力的飞速发展,公安科技正在随之日臻完善。

  时有所呼,我有所应。我国的公安信息化建设以加强机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开辟科技兴警的新局面——1978年,公安部成立科学技术局,主管公安科技和技侦工作。1983年,公安部成立计算机管理和监察局,负责全国公安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及公安业务的计算机应用、培训及计算机数据的监察工作。1989年,公安科技第一次正式列入《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纲要》。1998年,公安部信息通信局成立。2003 年9月,公安部组织召开了全国 “金盾工程”工作会议,标志着“金盾工程”建设正式启动,自此,我国进入公安信息化的全面建设阶段。

  科技兴警地位的不断提升,既是我国安全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要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突出实战实用鲜明导向,更加注重协同高效、法治思维、科技赋能、基层基础,推动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其中的关键性变量就是科学技术与中国崛起。科技革命是世界大变局的加速器,而中国崛起则是世界大变局的主导变量,我们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从而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并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对此,2019年5月,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第一次对科技兴警作出了重要的战略定位,并将其视为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战略性引领。2021年2月1日,公安部与科技部联合签署科技兴警协同工作机制合作协议。今年2月,国家公安部、科技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推进科技兴警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正式吹响了科技兴警的号角。

  科技兴警三年行动计划

  新一代的公安科技改革创新中,信息化、数字化成为公安战斗力评判的重要指标,公共安全事业正在不断向智能化、专业化和数字化领域延伸。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公安部科技部迅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组织实施《科技兴警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旨在部部合作基础上叠加部省联动,建立条块融合、多跨协同的科技兴警工作新格局。通过四方面专项行动,不断汇聚全社会科技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公共安全智能应用,以更高水平安全保障更高质量发展。

  通知明确指出,推进科技兴警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公安机关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社会公共安全,以强化公安实战能力为导向,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推进公安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技术研发布局,持续深化高新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创新集成应用,打造公安科技创新体系,助推公安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在2023中国安防高峰论坛上,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战略规划处处长林智对行动计划进行了详细解读——分别为创新平台建设行动。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公安领域技术创新平台,建立面向公安场景应用的研发体系,探索警民创新主体有机融合模式,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公安基础研究领域集聚。

  重大项目实施行动。加强智慧警务基础支撑、社会安全智能管控等领域需求凝练,提出重大项目建议,围绕需求链部署创新链,基于业务链打造研发链,落实“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组织创新主体系统开展科研攻关,构建多维度、全过程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科技创新示范行动。公安部、科技部联合面向全国公安机关和科技管理部门,建立公安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加强对创新平台科研产出与重大项目研发成果的转化应用,组织实施“科技兴警221示范工程”,创建2个省级科技兴警示范区、20个科技兴警示范单位和100个科技兴警示范点,加快形成科技兴警创新示范一体化发展格局。

  科技人才培育行动。深化公安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公安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奖励等方面支持力度,完善公安领域战略科学家、院士、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培育机制,充分挖掘公安机关人才潜力,完善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等人才发展环境支撑,健全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保障机制。推动公安科技信息化人才到公安系统的一线实战单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挂职锻炼和交流任职。公安部、科技部联合面向全国组织实施“科技兴警521人才计划”,培育50名科技兴警创新领军人才,遴选20个创新团队,组建1个科技兴警专业智库,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公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科技兴警三年行动计划是科学合理、极富活力的顶层设计,其发布为公安科技的创新与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引领着全国公安机关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应用策略,以实战需求为导向,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保驾护航。

  科技兴警与民心共情共鸣

  今天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今天的人民公安,伫立在时代发展浪潮的潮尖。国家积极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最终落脚点还是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创造安全的社会环境。据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全国共建成智能安防小区近30万个。此外,各省市也纷纷展现自己的科技兴警成果。

  四川公安通过重点打造大数据平台“数据基座”和警综平台“业务基座”,实现了基础数据全链路闭环、业务基础全流程融通,推动了警务工作数字化转型发展。目前,四川公安已建成大数据应用系统60余个,支撑全省日均50万人次的访问。警综平台历经10余年发展,已成为基层公安机关“一站式”工作平台。

  浙江公安全面启动政务服务2.0建设,推出民生事项“一证通办”,实现户籍、出入境、车驾管等5大类144个高频民生事项“仅凭一张身份证可办”,73个高频民生事项全流程“零跑腿”,群众只需通过手机就能全流程办结。出入境、车驾管、户籍三类民生事项“一次办”实现率96.4%,满意率97.5%。

  黑龙江公安强化基础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加强数据整合及数据采集,加快信息警务、数字警务迭代转型,推动智慧警务建设长足发展。全市配备搭载230余个高精尖信息化设备的全国内河最大综合指挥船;配备综合指挥车、高清卫星通信车及无人机反制车;完成全市PDT通信系统扩容升级改造,共建设75个固定基站、1个移动基站,全面提升通信保障能力。整合采集数据9亿余条,建立了海量数据模型,支撑了刑侦、经侦、禁毒、治安、监管、食药环侦等业务警种和分县局实战工作。

  各家科技创新企业也在这场浪潮中大展身手,研发出让人应接不暇的警用“黑科技”。如MapGIS情指行一体化平台,将情报研判、风险预警、巡逻防控、指挥调度、合成作战、基层赋能等业务一个平台聚合;智能蜂巢无人机系统,通过自动起飞、自主巡检、自动回收、自动充电、智能数据监测等功能,实现无人值守状态下的高频次、常态化飞行和自动化巡检作业;智慧旅游警务系统,实时掌握景区内游客数量情况和环境气候变化情况,并结合景区视频监控,适时调整各景点的警力部署,实现线下巡逻防控,线上预警防范,全域覆盖感知的联勤联动安保防控网络……

  此外,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在《新安全格局下公共安全的发展与展望》中也介绍到一些科技安全领域应用实践:如高空抛物智慧管理系统,支持双层面星光级拍摄任务,同时储存进行时光回溯;反电诈防范展示区,可以对电诈案件作案手法进行回放,实地实景向老百姓讲解;智慧代办区,如犬证代办,办理好后放进代办柜,老百姓可自行提取等。这些场景的建立,不仅在社会治理、服务百姓方面做到精细、精致,同时也推动了经济进步,实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

  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支撑,以先进安全韧性理念为先导,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先进制造和三元社会视角的新一代公共安全科技,正在引领和支撑安全应急产业发展。随着科技兴警三年行动计划的实践与深入,实现科技安邦、创新共治、人民认同的战略蓝图,曙光就在眼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