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鸿蒙重塑下的交通革命:全国首个全量开源鸿蒙化隧道,让高速运维进入“秒级响应”时代

2025-11-28 17:12:09      搜狐   


近日,鸿蒙星光盛典先导片《在一起》震撼发布,片中一项扎根交通基建的技术革新正引发行业关注——河北高速集团联合深开鸿、华为打造的“冀鸿”智慧隧道项目,作为全国首个全量开源鸿蒙化的高速公路应用场景,不仅破解了传统隧道运维的多年顽疾,更为开源鸿蒙在智慧交通领域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了可复用的实践样本。

痛点驱动创新转型:从“信息孤岛”到“万物互联”的底层突破

“663公里山区高速、152座隧道、190.2公里隧道总长,设备品牌繁杂、协议不一,巡检全靠‘人海战术’。”河北高速集团承德分公司机电管理中心负责人道出了项目立项的核心动因。在传统隧道管理中,不同品牌设备形成的“协议孤岛”、底层架构割裂导致的“数据壁垒”,让机电运维陷入“效率低、成本高、响应慢”的困境:单条隧道人工巡检需1-2小时,故障排查如同“大海捞针”,应急处置依赖手动操作易延误时机。

传统改造方案多聚焦上层互联,却始终无法打通底层架构。而开源鸿蒙的出现提供了破局关键——其“统一操作系统覆盖全硬件、软总线技术实现无缝协同、统一生态降低适配成本”的三大核心优势,恰好匹配高速交通跨区域、多设备协同的管理需求。“通过统一架构、统一系统、统一数据,让原本‘各说各话’的设备讲同一种语言,这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关键。”河北高速集团承德分公司机电管理中心负责人强调。

技术驱动体验革新:三大关键创新重塑隧道运维模式

在承德头道沟隧道,开源鸿蒙的技术赋能正转化为可感知的运营变革。深开鸿团队通过“三硬三软”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对24类机电设备进行鸿蒙化改造,创造性实现“硬件利旧、软件焕新”:复用既有传输通道,兼容原接线端子,通过冀鸿适配器完成非IP设备协议转换,让老旧设备接入智能体系。


图:承德头道沟隧道

互联革命: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实现设备互通互联,风机、摄像头、逃生指示灯等设备实现“无障碍群聊”,信息共享、协同作业成为常态,设备上线率从56%跃升至95%。

效率革命:24小时在线监测替代以往人工巡检约50%的工作量,在线接入设备实现“通换通配”,设备更换时间缩短约50%,故障自动上报并精准定位,故障发现效率提升约60%。

安全革命:应急处置从“逐一手动操作”升级为“一键联动响应”,火灾、事故等突发情况可触发毫秒级协同——自动关闭车道指示器、启动风机、开启照明灯,响应时间压缩至30秒内,二次事故风险显著降低。

“以前排查故障要徒步隧道反复测试,现在远程就能精准定位故障设备和点位,效率提升超80%。”隧道项目工程师的体验道出了一线员工的心声。在一次火灾预警演练中,系统自动联动消防、通风、照明等多系统,全程无需人工干预,与过去多人协调操作才能够完成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图:承德高速公路联合指挥调度中心

多方协同聚力:构建可复制的智慧交通生态

“冀鸿”的成功,源于决策层、技术方与使用者的同频共振。作为决策方,河北高速集团承德分公司锚定“破除品牌壁垒、消除信息孤岛、提升自动化水平”三大目标,推动项目落地;深开鸿以开源鸿蒙为核心,打造“云-边-端”协同架构,提供全栈国产化解决方案,目前方案已在江西、广东、浙江等地落地,形成“多点开花”格局。

量化成效成为最有力的证明:试点以来,隧道年均维修成本降低45%,应急响应时间从过去的数十分钟压缩至3分钟内,单次应急处置人员需求减少50%。更重要的是,项目构建的自主可控智能机电体系,为行业提供了“低成本、高适配、易复制”的升级路径——通过生态认证的设备免调试即插即用,大幅降低了智慧化改造门槛。

未来可期:从“试点标杆”到“行业标配”

如今,河北高速、深开鸿、华为联合成立的“冀鸿”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加速推进技术标准制定、产品联创与生态培育。按照规划,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收费站、服务区等场景的智慧化升级,探索“大站带小站”运营模式,研发省级规模公路AI大模型,向“零伤亡、零拥堵、零排放”的智慧公路目标迈进。

截至目前,开源鸿蒙已在全国11个省份、88条高速公路落地,覆盖47座隧道、395座收费站。随着技术标准的完善与生态的扩大,这一源自中国的开源操作系统,正以“统一数字底座”的角色,打破交通基建的设备碎片化与数据孤岛,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自主可控、高效协同”的核心动能。

从承德山区的隧道群到全国范围的高速网络,“冀鸿”项目的实践证明:开源鸿蒙不仅能改写传统交通的运维逻辑,更能成为智慧基建的“通用语言”,让更多基础设施拥有“自主思考”与“协同智慧”,加速中国基建的智能化跃迁。(张扬)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