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百奥蒂携手多国机构,探索“全球协同研发”的中国样本

2025-11-20 15:26:50      北国网   


  【开篇导语】

  傍晚的中国香港科学园,灯火仍亮。

  在百奥蒂(BIOTICLIFE)实验中心的玻璃幕墙内,科研人员正操作着恒温培养舱,一场连接纽约、伦敦、东京与新加坡的在线会议正在同步进行。

  “这是我们新的多中心免疫研究项目。”百奥蒂亚太区负责人赵倩博士指着屏幕微笑。她身后,一行白色标语醒目地写着:

  “Science without borders, responsibility within.”(科学无国界,责任有边界。)

  在全球科研版图加速融合的时代,百奥蒂正尝试回答一个新的命题——在生命科学领域,如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协同研发?而它给出的答案,正以“中国样本”的形式,浮出水面。

  一、从纽约到中国香港:科研的“多中心时代”

  百奥蒂(BIOTICLIFE)诞生于2017年的纽约。彼时,它只是一个专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的生命科学实验室。八年之后,它已在五大洲设立研究或临床转化基地:

  纽约——全球总部与基础研究中心;

  伦敦——标准化与监管策略实验室;

  悉尼——创新药物与自动化设备开发中心;

  东京与新加坡——区域合作与数据分析枢纽;

  中国香港——亚洲临床与转化中枢。

  百奥蒂全球科学总监托马斯·利尔(Thomas Lier)博士说:“我们把中国香港定义为连接世界的桥梁。这里的科研环境、政策开放度与国际合作氛围,让它成为实现‘全球协同研发’的理想起点。”

  二、协同研发,不只是共享实验数据

  在百奥蒂内部,科研协同不是会议上的口号,而是一种体系化运行模式。他们称之为“Global Co-Lab(全球协作实验体系)”。

  该体系的核心,不在于研究项目的叠加,而在于知识网络的互联。以心肌梗死干细胞修复项目为例:

  纽约负责基础分子机制研究;

  伦敦提供临床伦理审查与欧洲数据支持;

  新加坡负责AI数据建模与药代动力学分析;

  中国香港负责临床样本收集与患者随访。

  每个节点既是独立的研究机构,又是全球系统的一部分。这种“多中心实验室协同”模式,大幅提升了科研效率——

  一个跨国实验项目的平均转化周期,从传统的7年缩短到3.5年。

  “我们不再追求‘最快的实验’,而是追求‘最协同的结果’。”——伊恩·柯尔曼(Ian Coleman),百奥蒂首席执行官

  三、中国样本:从“跟随者”到“引领者”

  如果说纽约是百奥蒂的“起点”,那么中国香港无疑是它打造“中国样本”的“关键坐标”。

  2024年,百奥蒂(中国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 1 亿港币,专注再生医学在亚洲地区的转化研究与临床应用。

  与以往跨国企业仅在中国设立分支不同,百奥蒂选择让中国香港中心成为“全球研发的共同体成员”——它不仅负责区域业务,更直接参与国际研发决策。

  在这里,百奥蒂携手国内外科研力量,推动中国科研成果加速进入全球体系:

  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探索自体干细胞修复骨关节炎的新方案;

  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合作,建立肝纤维化细胞疗法联合研究平台;

  与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推动细胞治疗伦理数字化审查机制;

  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建“AI驱动的细胞筛选系统”。

  这一系列合作,使中国香港成为再生医学国际标准化的重要枢纽,同时也让中国科研团队不再是国际项目的“参与者”,而是“共创者”。

  “协同不是在共享资源,而是在共享成果。”——赵倩博士,百奥蒂(中国香港)中心负责人

  四、开放科学与伦理共治:全球协作的底线

  在跨国科研的协作中,技术共享并非最大挑战,真正考验全球合作的,是伦理共识与数据安全。

  百奥蒂在其全球合作体系中提出“三层共治机制”:

  伦理互认:所有跨国项目须同时通过美、欧、亚三地伦理审查;

  数据透明:临床数据统一在全球数据库共享,所有合作方均可实时访问;

  社会监督: 通过独立伦理委员会,定期公开科研审查报告。

  这一机制的创新意义在于——它不仅防止“科学殖民”与数据垄断,也让科研更具社会信任度。

  国际医学伦理专家约翰·哈特(John Hart)评价称:“百奥蒂的全球协同框架,让科学回到了‘共享人类知识’的本质。”

  五、未来展望:让协同创新成为常态

  在百奥蒂的蓝图中,未来五年将重点实现三大目标:

  1.构建全球细胞治疗标准数据库,统一各国制备与质量控制规范;

  2.推动AI与生物研究深度融合,让数据成为再生医学的共同语言;

  3.建立“亚洲临床创新走廊”,以中国香港为中心,连接中国大陆、东南亚与日韩市场。

  这意味着,中国不仅是全球创新的“应用场”,更将成为科研协同的新引擎。

  “科学的未来不是竞争,而是连接。而中国,正在成为这种连接的核心力量。”——托马斯·利尔博士(Thomas Lier)

  【结语】

  全球科技合作的浪潮正在改变医学创新的格局。

  百奥蒂(BIOTICLIFE)选择以中国香港为桥梁,用实际行动打造出一个跨文化、跨制度、跨学科的科研共同体。

  它既是国际合作的样板,也是一种新的“中国方案”:在开放中创新,在协作中前行,在责任中共享。

  “科学无界,协同有道。”——《百奥蒂全球协同研发报告》

  文 / 特约记者 张丽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