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0 10:16:24 西盟科技资讯
今年,国内某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针对性训练和开源协作,在采用性能受限的GPU芯片的情况下,成功将大模型训练成本大幅降低,实现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突破。这一进展进一步凸显了算法能力在AI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大一学生宋浩然自小学阶段便接触编程,六年级时便斩获蓝桥杯青少组全国总决赛第一名。他表示,中小学阶段参加蓝桥杯大赛的经历为他奠定了算法竞赛的信心基础。此后他专注信息学竞赛,高二时入选国家集训队并保送清华姚班。宋浩然说:“蓝桥杯大赛是我算法之路的起点,目前我正在开展人工智能及交叉学科的科研学习。”
蓝桥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和信息技术大赛(原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六届,其软件类竞赛以算法和数据结构为核心内容,是国内规模比较大、影响力比较广的算法竞赛之一。近年来,针对新生设立的专项赛事有效激发了大一学生的算法兴趣,也为他们提供了竞赛实践平台。
2025年蓝桥杯首期新生赛于9月12日启动,目前已吸引800余所高校的2.4万名大一新生报名。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大一新生孙瑜含说:“我通过自学和刷题积累算法知识,这是首次参赛,非常期待检验学习成果并体验竞赛氛围。”
在程序设计领域,算法作为核心环节,能系统性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大一新生谢国钊在初高中阶段曾连续五届参加蓝桥杯大赛。他坦言:“备赛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机器人背后的控制与决策都离不开算法支撑,这更坚定了我选择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决心。”入学后,他第一时间报名蓝桥杯新生赛,期待与优秀学子同台交流、拓展视野。
为助力新生完成从高中“被动接收”到大学“主动探索”的学习模式转变,各地高校积极开展竞赛指导与培训。成都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为新生配备专业导师,提供课程选择与学习方法的个性化指导;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开设专业导论课,由资深教授系统讲解专业发展、前沿方向及职业路径,并邀请企业专家和优秀校友进校分享经验。
深圳大学李雄军老师指出,大一新生参与蓝桥杯等大赛能更快融入大学生活,加入跨院系竞赛团队,拓宽思维视野,实现快速成长。据统计,该校新生参赛人数显著增加,近两届国赛中大一选手占比从10%提升至20%。
蓝桥杯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往届竞赛主力为大二、大三学生,而近几届大一新生比例明显提高,这得益于青少年编程教育的普及。第十六届大赛中,多名大一新生在省赛、国赛中获奖,多个赛道的一等奖、第一名均由首次参赛的新生摘得,展现出高水平的竞赛能力。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老师邹会来表示,学校从入学起便发掘有算法潜质的学生,通过竞赛推动专业钻研,形成“以点带面”的良性氛围,提升育人质量。
除竞赛外,高校还通过实践平台拓展学生成长路径。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组织算法培训、沙龙及竞赛,成立社区化学习小组,鼓励跨年级协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十余个学生科技社团,新生在师生指导下参与项目实践,提升动手能力;郑州轻工业大学大一新生卢富涛对学校创新实验室及“苍穹外卖”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这些实践机会能推动学习进步。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大一新生陈家辉说:“蓝桥杯大赛培养的算法开发与数据处理能力,是国防信息技术的基础。我计划持续参赛并开展项目,未来攻读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生,为国防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目前,第十七届蓝桥杯大赛已正式启动。本届大赛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指导,将引入更丰富的企业资源与专家资源。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各行业的背景下,蓝桥杯在软件赛、电子赛、设计赛、数字科技创新赛等赛项中均融入人工智能内容,从硬件设计、大模型智能体搭建到AIGC应用等维度,引导不同专业学生在AI领域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