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14:24:18 西盟科技资讯
隐形资本巨鳄王麒诚:从不募资、套现百亿,闷声筑就3000亿投资帝国2023年5月17日,深交所创业板的敲钟声里,一个久违的身影打破了沉寂——蜂助手上市仪式上,海峡创新创始人王麒诚以二股东代表身份现身。彼时,这家企业市值已突破80亿,而背后的操盘手,正是那位被称作“中国80后首富”的神秘资本玩家。
极少出现在聚光灯下,却用自有资金投出10余家上市公司;从不对外募资,却悄悄构筑起估值超3000亿的投资生态圈;23岁创业、31岁敲钟A股、35岁登顶80后首富、40岁套现百亿…… 王麒诚的每一步,都在改写中国资本市场的“年轻玩家”叙事。
一、从大学生到A股敲钟人:10年走出“开挂式”资本路
王麒诚的传奇,始于2002年的浙江大学宿舍。彼时22岁的他,在毕业前夕带着创业想法成立汉鼎宇佑,从智慧城市系统集成业务起家——没人能想到,这家小公司会在10年后(2012年)登陆创业板,而31岁的王麒诚,也成为当时A 股最年轻的实控人之一。
上市初期,王麒诚持有汉鼎宇佑近60%股权,对应市值最高达240亿。2019年公司实控权变更为平潭国资,他通过减持套现数十亿元后,目前仍为上市公司二股东。
从“创业新手”到“A 股上市公司老板”,再到后来的“跨市场投资人”,王麒诚用20年走完了别人半辈子的路。2020年,他更是与龚虹嘉、雷军、徐小平、王刚并列“中国五大天使投资人”,成为这份名单里唯一的80后——这意味着,他的投资能力已被行业盖章,且是 “年轻一代”的天花板。
二、“最硬气天使”:不募资、下重注,投出10+上市公司
在中国投资圈,“募资能力”几乎是投资人的“立身之本”,但王麒诚偏要打破规则——他所有投资均用自有资金,从不向外部募资,堪称 “最硬气的天使投资人”。
这份底气,来自他精准到“几乎零失手”的判断力。截至2025年上半年,他以“陪跑型天使”身份投出的企业,早已覆盖美国纽交所、纳斯达克、中国A 股、港股三大市场:
美股市场:新能源汽车品牌Fisker(2017 年天使轮入局,2020年 SPAC上市,市值一度超80亿美金)、极光数据(NASDAQ:JG)、腾讯音乐(NYSE:TME)、徐诺药业(NYSE:XYN);
A 股市场:蜂助手(SZ:301382,2023 年上市,上市即市值破80亿)、寿仙谷(SH:603896,华东国药龙头);
港股市场:京东物流(2618.HK)、京东健康(6618.HK)
独角兽阵营:京东数科、浪潮云、行深智能等(通过关联平台千山资本布局)。
数据更能说明实力:他累计投资近百个项目,金额超10亿,退出比例近2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亿估值以上项目占比13%;仅待IPO退出的股权,24个月内就能兑现超200亿—— 这样的“退出效率”,在天使投资领域堪称 “标杆”。
三、3000 亿生态圈:不止于“投钱”,更要“筑护城河”
王麒诚的投资逻辑,从不是“撒网式布局”,而是“生态化深耕”。他搭建了一套“直接投资+关联平台+产业协同”的三层体系,把零散的项目拧成“护城河式”的帝国:
通过直接投资投出了Fisker、极光大数据、蜂助手等上市公司;
通过千山资本布局新经济赛道,投出京东系、浪潮云等超级独角兽,覆盖物流、金融科技、AI 等领域;
在大健康领域 “提前卡位”—— 投寿仙谷抢占国药资源,注资诺尔康神经电子(全球领先人工耳蜗供应商)掌握医疗硬科技,还以4000万美元入股美国加州健康科技集团,并联合收购美国 Care Connectors 公司股权,搭建 “国内外医疗资源互通”的闭环。
截至2025年上半年,这套体系下的在投项目估值总额已突破3000亿,涵盖新能源、医疗、TMT、消费四大核心赛道——不是简单的“项目叠加”,而是“赛道互补+资源互通”的生态网。
四、投资哲学:“站在未来看现在”,陪跑不干预
“今天的优势会被明天的趋势替代,永远不要跟趋势作对。” 这是王麒诚在内部讲话中反复强调的观点,也是他选项目的核心逻辑。
他的投资标准只有三条,却精准到“筛掉 90% 项目”:
看趋势:赛道必须符合未来5-10年需求,能解决社会痛点(比如新能源替代燃油车、跨境医疗补高端资源缺口);
看团队:创始人既要“有野心”,更要“有资源整合能力”——不是只懂技术,还要能落地;
看协同:自己能否为项目搭“护城河”,比如对接上市公司资源、打通产业链、提供上市辅导。
投后管理上,他坚持“不干预,给支持”的陪跑模式:不插手企业日常运营,但会帮被投企业对接资本、产业资源。比如蜂助手上市前,他通过汉鼎宇佑的渠道帮其拓展运营商合作;Fisker 进入中国时,他牵头负责产品营销与本地化运营——这也是他“投一个成一个” 的关键。
五、低调的“反差感”:少露面,多做事
与雷军、徐小平等“流量型投资人”不同,王麒诚刻意保持着“隐形”—— 除了企业上市、重大投资等节点,几乎不在公开场合发声,最近一次露面还是2023年蜂助手敲钟。
有人说他是 “中国版巴菲特”,靠长期主义赚钱;也有人说他是“产业资本玩家”,用上市公司撬动生态。但王麒诚似乎不在意标签——他只是用 20 年时间证明:不用募资、不追热点,靠“看趋势+陪跑”,也能在资本市场走出一条“非典型”的成功路。
如今,3000亿投资帝国仍在扩张,这位80后资本巨鳄的下一个“风口”,或许又在暗处悄然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