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17:31:55 中华网
2025年8月30日,由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主办的“科转未来:科技与产业破局者论坛”在复旦大学张江校区圆满举办。本次论坛聚焦“科技成果产业化”“硬科技破局路径”“创新生态协同”等核心议题,汇聚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学家与技术转移专家,共同探讨如何打通“实验室—产业化—市场”全链条,培养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关键动能。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党总支书记、经济学院分党委书记李粤江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复旦张江校区正成为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李粤江强调,金融支持对实现“从0到1”的科研突破和“从1到100”的产业落地具有关键作用,前者需要长期资本支撑基础研究,后者依赖专业金融服务对接市场需求。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成立8年以来,始终以“金融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融合”为核心方向,学院筹备已久,即将启动的技术转移硕士(MTT)项目,更是瞄准行业痛点,旨在培养“懂科技、通金融、善管理”的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为成果转化生态补全“人才短板”。
前沿突破:二维半导体有望开辟中国芯片“换道超车”新路径
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研究员、绍芯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包文中以“从前沿科研到硬科技落地:二维半导体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为题,分享其团队在晶圆级二维半导体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该团队于2025年孵化国内首家二维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原集微科技,目前已完成数千万元融资。今年4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32位RISC-V架构微处理器——无极(WUJI),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跻身国际前沿。
包文中深入解析了二维半导体的核心优势:相比传统硅基材料,其在功耗、集成度、性能上均具备颠覆性潜力,尤其是在当前光刻机“卡脖子”的背景下,二维半导体有望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换道超车”的关键路径。据介绍,团队已启动中试线建设——原集微科技二维半导体工程化验证示范工艺线于6月在浦东川沙正式启动,这是首条全国产二维半导体集成电路工程化示范线,项目初步投入近5亿元。
“走出实验室只是第一步,直面产业化挑战才是硬科技落地的核心。”包文中呼吁,需进一步加大产业资本与政策对早期硬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共同构建中国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生态。
类器官技术:搭建生命科学研究与精准医疗的桥梁
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复旦曹娥江创新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所长、启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林鑫华发表题为“类器官技术:搭建从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到精准医学成果转化的桥梁”的演讲。
他指出,类器官技术正在革命性地改变疾病建模、药物筛选与个性化治疗,是生物医药领域最具转化前景的方向之一。林鑫华分享了其团队利用人源类器官成功模拟新冠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相关研究在《自然》杂志官网主页高亮,不仅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关键模型,更直接为国家疫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产业化实践方面,林鑫华创立的启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致力于构建肿瘤类器官样本库与药效平台,推动类器官技术在临床端的标准化与产业化应用。林鑫华表示,科学家创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技术本身,而是“融资难、机制不健全、缺乏长期资本支持”。“硬科技创新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 林鑫华呼吁,应建立更包容的早期投资机制,为科学家型创业者提供长期支持。
生态构建:科技金融与人才支撑是成果转化的“双支柱”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复旦大学中国风险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技术转移硕士项目学术主任、博士生导师张陆洋发表了题为“创新型国家与技术转移价值”的演讲。在演讲中,张陆洋以党中央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精神为指引,深入分析了科技金融体系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中的核心作用以及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深层原因。他强调,当前中国不缺科研论文和专利,缺的是“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金融机制与专业化服务链条。
张陆洋对比了美国、以色列、日本等国的科技金融模式,指出中国在天使投资、风险分担、成果转化服务等环节仍存在不足,认为中国需构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投资”全链条科技金融体系,重点解决“投早、投小、投长期”问题。他表示,复旦大学技术转移硕士(MTT)项目正是为了培养能够“看懂技术、评估价值、设计商业模式、控制风险”的专业人才,为创新生态提供可持续的服务支撑。
圆桌研讨:破解技术转移难题,需机制、资本、人才协同发力
在圆桌论坛环节,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复旦曹娥江创新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所长、启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林鑫华,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复旦大学中国风险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技术转移硕士项目学术主任、博士生导师张陆洋与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老师宋宝国围绕“技术转移生态中的资源协同与制度突破”展开讨论, 复旦大学技术转移硕士项目主任侯家佳主持讨论。
宋宝国介绍了复旦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实践探索,分享了学校在知识产权管理、赋权改革等方面的工作进展。他表示技术转移中心正在围绕复旦大学原创成果和先进技术,通过走进实验室、科创会客厅、讲座论坛、区域合作等方面工作,搭建“技术 + 产业 + 投资”三方交流平台,汇聚市场资源,精准匹配科研技术与产业转化需求,共同培育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生态。据介绍,中心已推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医工交叉等领域多个项目与产业及资本进行对接,多项成果完成落地转化。
林鑫华从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双重视角出发,呼吁建立更耐心的资本体系和更灵活的治理机制,允许创新企业“十年磨一剑”。张陆洋则强调,须从国家层面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尤其是在早期投资与退出机制上实现突破。多位嘉宾一致认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核心问题包括:缺乏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早期投资项目风险高、退出难;高校与市场之间存在信息与机制壁垒。
复旦大学技术转移硕士(MTT)项目: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型”人才
复旦大学技术转移硕士项目主任侯家佳详细介绍了技术转移硕士(MTT)项目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复旦大学技术转移硕士(MTT)项目依托复旦大学在金融、理工医法等领域的顶尖学科生态,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构建 “系统课程 + 深度实践”双轨培养体系。项目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及新材料、航空科技五大行业,通过“学历教育 - 转化实践 - 资格认证 - 资本支持”四位一体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技术商业化评估和协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走向产业。目前,项目相关活动正在积极开展。
本次论坛不仅展现了复旦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前沿探索与责任担当,更明确了“高校源头创新 + 金融资本赋能 + 复合型人才支撑” 的核心破局路径。从二维半导体的“换道超车”,到类器官技术的“精准医疗落地”,再到 MTT项目的“人才培育布局”,复旦正逐步构建一个“以前沿科技为引擎、金融资本为燃料、制度创新为跑道”的成果转化新生态。创新不是科学家的“独角戏”,而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交响乐”。唯有科技、产业、金融、政策多方协同,才能真正实现“科转未来”。未来,复旦大学将持续推动更多硬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为建设科技强国、金融强国贡献“复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