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15:45:45 西盟科技资讯
当现代化浪潮席卷城乡,许多深藏于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传承断层、市场萎缩的困境。近一两年来,众联同盟会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以 “保护为先、创新为要、产业为基” 为理念,通过搭建传承平台、推动跨界融合、拓展市场渠道等方式,为乡村非遗注入新活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深入调研,摸清乡村非遗 “家底”
2023 年初,众联同盟会启动 “乡村非遗焕新计划”,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多省份乡村,开展为期半年的非遗普查。调研团队通过与传承人交流、查阅文献、实地观察等方式,记录各地非遗项目的种类、传承脉络、技艺特点及现存问题。在贵州黔东南,苗族银饰锻造因制作周期长、渠道有限,年轻传承人流失;陕西凤翔泥塑则面临题材陈旧、与现代审美脱节的问题。
经梳理,协会登记乡村非遗项目 200 余项,建立详实数据库。“乡村非遗不是古董,而是有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的宝藏,关键是让它们与现代生活接轨。” 项目负责人表示。
搭建平台,激活非遗传承 “链条”
针对传承断层问题,协会搭建多元化传承平台。实施 “非遗传承人孵化计划”,筛选年轻人向老艺人学艺,提供生活补贴和技能培训,并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非遗专业。湖南湘西土家族织锦传承人刘奶奶,在协会帮助下收了 5 名徒弟,其中 3 名是职业院校学生,“看到年轻人愿学,我就踏实了”。
协会在乡村建立 “非遗工坊”,既是创作基地也是展示体验场所。浙江丽水畲族银饰工坊,节假日吸引大量游客体验,既提升销量又传播了畲族文化。此外,利用新媒体打造 “非遗直播间”,组织传承人直播技艺流程,甘肃庆阳香包传承人王师傅借此收获数万粉丝,订单量翻倍,还带动周边村民参与。
跨界融合,赋予非遗产品 “新意”
推动非遗与现代设计、旅游、科技等跨界融合。邀请设计师深入乡村,与传承人合作创新。四川成都蜀绣在设计师参与下,从传统服饰拓展到笔记本、屏风、围巾等文创产品,受年轻人青睐。
联合旅游企业打造 “非遗体验之旅”,游客可参观工坊、观看表演、参与制作。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纸制作与旅游业结合后,成为游客必打卡项目,既增收又传播文化。同时推动非遗与科技融合,江苏苏州苏绣借助 3D 建模技术,还原传统图案针法,保证质量的同时缩短制作周期。
拓展市场,拓宽非遗发展 “路径”
在线上,除利用 “乡连网” 平台,还组织传承人入驻电商平台,与网红主播合作带货。2024 年 “双十一”,乡村非遗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 5000 万元。
在线下,在城市开设 “乡村非遗体验馆”,集中展销非遗产品,定期举办文化沙龙和展演。北京的体验馆内,各地非遗产品丰富,吸引众多市民选购体验。协会还组织传承人参加文化展会,2024 年中国国际文博会,其乡村非遗展区达成 30 余项合作,订单超 2000 万元。
成效初显,非遗成为乡村 “新名片”
近一两年,协会的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经济上,带动 3000 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 2 万余元。贵州黔东南苗族银饰产业年产值从不足 500 万元增至 3000 多万元,成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文化上,非遗传承让乡村重拾文化自信。更多年轻人学习本土技艺,乡村文化活动丰富,传统节日里,舞龙舞狮、皮影戏等非遗表演成亮丽风景,丰富了村民生活,增强了乡村凝聚力。
“乡村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保护传承是我们的责任。” 众联同盟会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探索更多创新模式,让乡村非遗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