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制造突围,谁挂印先锋,谁托底断后

2025-04-28 17:04:46      中华网   


  如果“制造突围”势在必行,那谁来挂印先锋?又是谁来负责断后?回答这两个问题,就要厘清另外三个问题的逻辑关系:

  一是,出海,走出去。中国制造约占全球比重30%,其中本土市场大概能消纳15%,这就注定中国制造产出的一半要在海外销售——即不管外部环境如何,中国制造必须坚定地走出去。

  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过去是靠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起家,但这种优势容易被替代。所以中国制造必须向技术密集转型升级。2024年,中国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8%就是这方面的佐证。

  三是,以创新驱动发展。逆全球化的小院高墙,可不仅是贸易壁垒,技术封锁也是其中之一。想要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在技术创新方面下足功夫,必须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创新中心”转型。

图片1.png

  研发创新挂印先锋官

  上述三个方向,可总结为市场突围、产业结构突围、研发创新突围。他们之间既是平行展开,也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市场突围”需以“产业结构突围”为基础,否则无非是从内卷变为外卷。“产业结构突围”又是以“研发创新突围”为驱动,否则突围的底气又在哪里?

  所以,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制造突围”,研发创新必须挂印成为先锋官。在此方面,华为就是最好的案例——其既是家科技公司,也是家制造企业。而且早在25年前,华为就已直面与当今中国制造业如出一辙的历史性挑战,其破局之路堪称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先驱范本。

  2000年,华为正式开启大规模海外市场拓展。也就是在那一时期,华为正式启动IPD管理变革,重构研发管理体系。2011年,华为将原有单一业务拆分为三大板块——运营商业务(B2B)、企业业务(B2B)和消费者业务(B2C),为了支撑不同业务高速发展,华为公司深入开展了数字化转型。

  随后,华为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研发与业务的关系。过去12年,华为在研发员工仅仅增长1.6倍的基础上,支撑起业务年营收高达3.6倍的增长。期间,新增了智能终端、数字能源、华为云、智能汽车等产品线,销售产品种类增加了2.5倍。

  由此回归另一问题,“制造突围”,研发创新挂印先锋,那谁来负责托底断后?华为云PaaS服务产品部部长徐峰希望制造企业能关注三个趋势。同时,他给出了负责托底断后的人选——智能驱动、自主创新、安全可靠的软硬件研发工具链。

图片2.png

  趋势一:软件研发智能化势不可挡

  如果现在还在怀疑AI对软件研发的价值,那就像260年前怀疑蒸汽机能否带动纺织机——最多再过几年,所有的手搓代码,都将被视为作坊式的生产,所有开发者的键盘,也不再会磨损掉漆。智能化正在重新定义软件与软件工程,AI将大幅提升软件研发效率,进而提升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迭代速度。

  而且这已经成为现实。

  首先,“让代码写代码”已经成为现实。SWE-Bench代码大模型评测显示:全球代码大模型能力持续提升,尤其在过去一年间,主流大模型问题解决率从22.4%,上升至65.4%。CSDN发布的《中国开发者AI编程工具洞察》显示:49%的开发者每天使用AI编程工具,34%的开发者每周使用AI编程工具。

  其次,“研发全流程智能化”已经成为现实。以华为云软件开发生产线 CodeArts 为例,已经从辅助编码升级到了全流程智能,通过研发各环节的智能助手,可实现“需求、设计、开发、测试、发布、运维”全流程研发知识问答、检索及轻量交互操作。

  目前,CodeArts可让机器生成代码采纳率高达到35%、测试代码请求接纳率超过60%。更重要的是,华为还可提供从算力、计算框架、‌AI开发框架,到应用使能的全栈AI能力,这将更有助于制造企业跨越AI鸿沟,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趋势二:软件自主创新是大势所趋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以及工业软件的底子薄。但也必须看见,根技术自主研发正在从“关键环节、部分市场”,走向“全产业链、全行业”。例如,华为云软件开发生产线 CodeArts,就可全栈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全面适配国内的基础软件,其工具内核自研代码率超过96%,可保障企业研发业务连续性。

  更重要的是软件研发的经验输出。某航空设备企业引入华为嵌入式软件研发经验,构建端到端团队级敏捷体系。这其中既有软件开发生产线CodeArts,又包括30余套敏捷实践规范、7套开发规范。

  第三个趋势:拥抱开源,但前提是安全

  不仅如此。

  开源已成为现代软件生产的重要特征。此前,某知名安全分析机构分析了17个主要行业的1000多个商业代码库,发现96%的代码库中包含开源软件,并且这些代码库中77%的代码为开源代码。

  只不过,开源虽好,但安全风险也如影随形。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增加开源组件使用率,但它们并没有设置补丁跟踪计划,尤其是想到每个应用程序,都可能含180个开源组件,就感觉黑客们一直在透过纱窗,窥探屋子里的所有秘密。

  针对于此,在构建高效可信的开源治理框架时,华为的CodeArts系列产品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可端到端地守护开源软件供给、开源软件使用、开源软件维护。目前,引望公司就已基于CodeArts平台,治理开源软件超过3000个,1000余个应用已完成License风险评估。

  除此之外,华为通过工业数据模型驱动引擎(iDME),还将硬件开发工具,连点成线,串珠成链,形成硬件开发生产线CraftArts。例如,国内某企业级互联产品提供商就已基于CraftArts打造研发数字化平台,实现新产品导入全流程协同效率提升30%。

  “软硬协同”是决胜关健

  由此回归主题,“制造突围”,研发创新挂印先锋它是突围的底气和动力;智能驱动、自主创新、安全可靠的软硬件研发工具链,则负责托底断后。它以保障研发业务连续性为预设,大幅提升了研发效率,它以安全供给、安全使用、安全维护为前提,让制造企业全面拥抱开源软件带来的业务创新。

  但这还不是全部。

  “制造突围”决胜的关键还在于“软硬协同”。看看亦庄马拉松那些一次次站起来,又摔倒的机器人,就知道“软硬协同”的路还有多远。这其中既涉及操作系统、MES等工业软件与智能设备的深度连接,也涉及ERP等商业软件与数字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

  而只有建立全栈AI能力,只有在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上同时发力,才能不断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才能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华为云将以自主创新的软硬件技术,以及全栈AI能力,助力制造产业智变升级。华为云更将携手诸多制造企业破局前行,成为制造突围的最可靠伙伴。

  (文章转自张戈BP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