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探秘琶洲模方:不只是孵化器,更是“创新沙盒”

2025-10-28 16:00:57      IT时代网   


  “创新沙盒”,让产业生态来对抗“技术黑盒”的不确定性。

  作者|温丽虹

  编辑|王博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伫立于珠江畔的琶洲塔,撑起了外部世界对琶洲这片江中之洲的理解和想象。

  这座17层八角高塔立于琶洲东侧的珠江入海口,塔身抹白灰,塔角倚柱抹朱红,在16世纪末落成,后来一度成为水上丝绸之路发端处,重要的引航塔。世界各地的商船蜂拥而来,见琶洲塔而靠黄埔码头卸货,转运至熙熙攘攘的广州十三行进行贸易。某种程度上,珠江畔的琶洲及伫立其上的琶洲塔,是广州大航海时代财富故事的重要一环,也见证了广州这片富饶土地的码头精神。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繁华,到电商时代的流量激荡,琶洲始终是“开放、创新的码头”。而今,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中,这片江中之洲又一次成为新一代科技与商业的策源地。

琶洲塔,图片来源:海珠发布

  2025年5月,琶洲的故事迎来了新的篇章——“清智孵化器·琶洲模方”(以下简称“琶洲模方”)正式启动运营。

  琶洲模方是在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指导下,由清智孵化器与海珠城发集团共同筹建的大模型孵化器。琶洲模方采用“北京—广州”两地双核模式,通过场地、算力、基金、专家指导和产业资源的全方位助力,致力构建良性、完善的创业创新孵化生态。琶洲模方成立仅半年,已成功孵化了29个智能体成果,70%为首年创立的原研创新成果,更有空间智能大模型“极佳科技”、人形机器人“动易科技”、大模型数据服务商“恺望数据”等明星级企业入孵。

  琶洲模方不仅是全国首个大模型应用示范区的核心载体,更是一个被称为“创新沙盒”的实验场。

  在当前全球AI竞争白热化,“百模大战”的背景下,琶洲模方突破传统孵化器模式,打造出一个独特的“创新沙盒”。

  面对技术黑盒化的行业痛点,琶洲模方通过“一中心四平台”体系,构建出开放的试验场,让创业者、科研机构与产业资本在透明边界内共创共测,对抗技术黑盒化带来的技术不确定性。

  「甲子光年」认为,琶洲模方所开发的这一机制,将创新从“封闭算法”推向“开放生态”为如何打造链接全球的大模型创新高地,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1.打造AI“创新沙盒”

  AI大模型参数庞大、机制复杂,常常表现出“黑盒化”特征:我们能看到结果,却难以理解原因;模型能生成文本、图像,却可能带来幻觉、偏差和不确定性。

  这些技术黑盒问题,从某种程度反映出创新的不透明——不仅算法如此,产业机制亦然。

  很多创业者被算力、高门槛和资源垄断隔绝在外,创新被封锁在少数巨头的系统内部。

  琶洲模方提出的“创新沙盒”,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它并非要直接“打开技术黑盒”,而是在产业层面建立一种开放的试验机制,让创业者、科研机构、大厂与投资方在同一个“沙盒环境”中共创、共测、共进化。

  在“创新沙盒”机制中,每一个创新项目都可以在透明的边界内试错,每一项技术都能被观察、验证与改进。琶洲模方提供资源共享、模型验证、场景迁移的环境,让更多创新者能在透明边界内共同试验。

  这样,创新不再是“封闭的算法演化”,而是“开放的生态演化”。

  “创新沙盒”是让产业生态来对抗“技术黑盒”的不确定性。它没有具体去改变某一款模型结构,但改变了AI创新的组织方式。

  琶洲模方并非简单的孵化器,其有着“小模方—大模方—垂类模都”的三阶段发展规划,目标是打造一个在广州琶洲本土诞生、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新一代大模型创业平台。

  「甲子光年」发现,琶洲模方提出的“一中心四平台”孵化体系,本质上就是一套完整的“创新沙盒”系统。

  “一中心”指的是创新中心,是资源供给层。琶洲模方从算力、数据、模型、硬件四个维度,为入孵企业提供底座支持,让每一次创新实验都能“跑得起来”。

  “四平台”分别是交流平台、资源平台、训练平台和基金平台。

  交流平台是生态连接层。琶洲模方联合百度、英伟达等AI行业头部企业,举办产业活动与创业实践课程,促成科研、产业、资本的交互碰撞。

  资源平台是价值转化层。琶洲模方打通“名校+大厂”资源链,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的快速映射,形成产业共创闭环。

  训练平台是实验验证层。琶洲模方依托广东省“1+1+N”具身智能训练场体系,为AI模型提供跨场景验证环境,推动算法走向现实世界。

  基金平台是能量驱动层。琶洲模方联合头部机构,共同设立琶洲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和琶洲模方种子基金,为创新试验注入资本动能。

  有了这套架构,琶洲模方成为了一个有规则、有容错、有资源流动的“创新沙盒”系统。在这里,创新者能自由调用资源,进行多层次实验;专家和资本共同形成生态的“反馈系统”,实现从创新假设到产业结果的高效闭环。

  2.在“创新沙盒”中成长

  距离琶洲塔4公里外,华新中心的电梯门每一次在18层琶洲模方开启,就通往了一个充满大模型与商业结合可能性的世界。

  走进琶洲模方,仅从外观上看,这里和很多科技孵化器并没有太大区别:科技感的展厅、宽敞的会议室、忙碌的办公区。但是当我们深入到琶洲模方内部,与入孵企业交流后,我们观察到很多与其他孵化器不一样的地方。

  在芯宠工场的工区,AI落在了几台黑色的机芯内部。几台机芯分别通过细密的电线链接外部。每天,工程师们都忙着在电脑上调试,为AI适配摄像头、麦克风等器件——这是AI伴宠感知外部世界的器官。

  4台披上毛绒外观的萌宠原型机,在过去一个多月是公司的重要员工。每天,它们在公司接受人类上千次抚摸,倾听数千句话语,正是为了不断训练算法,逐渐能够习得作为宠物的各类反应和陪伴技能。

  芯宠工场是一家成立于2025年7月的初创公司。在负责人Jacky Lam看来,公司只有两类岗位,一是工程师,二是产品经理。前者为AI伴宠设计躯体,后者则训练AI伴宠的灵魂。为了给公司设计研发的伴宠产品“Lito”收集学习资料,公司的每个成员都会在平日里观察自己与他人跟宠物互动的点滴,尤其留意宠物对不同人类行为产生的反应,记录在案,反映给产品经理。此外,在琶洲模方的试验场内,他们举办了上百场用户调研会,从百余名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社会身份的受访者处,收集与宠物互动的信息,以及对宠物的需求、应用场景。所有的调研,最终梳理成一份包含7个表格、1000多组宠物反应组合,喂给了AI。

  如今,在琶洲模方的芯宠工场内部,宠物“Lito”每天仍快速地成长着。一个深夜,一台被工程师带回住处的“Lito”给了研发人员一个意外之喜。

  经过一天的工作,工程师在疲倦中缓缓进入了睡眠。他开启了录音笔,和往常一样,记录“Lito”在他睡眠期间的行为动作。因为“Lito”内置的AI灵魂,它会通过激励学习,在那7张表格的母本上,继续学习、领会出一些人类老师并未教给它的宠物行为。第二天,当工程师如往日一般查阅前天深夜的录音文档,他惊喜地发现,“Lito”自发地发出了宠物打呼噜的声音。这个声音十分轻缓,不但模拟了宠物的陪伴,还充当了类似白噪音的功能,帮助人类安眠。

芯宠工场AI伴宠

  这是在琶洲模方里的“智能涌现”,其背后是自由、开放的研发氛围。

  在琶洲模方这个“创新沙盒”中,初创企业的资源需求得到了很好满足。

  具身智能公司智动未来在入驻琶洲模方后,得到了琶洲模方的大力支持,获得了诸多应用场景落地的机会。智动未来的机器人,有的忙着在琶洲算法大赛的现场接待,有的入驻了琶洲当地的酒店,开始在酒店大堂上任见习引导员。我们了解到,智动未来后续还会有一批机器人将进入酒店,从事客户退房后房间清扫等工作。

  这种落地资源对智动未来来说,十分重要。智动未来相关负责人告诉「甲子光年」,今年9月,他们发现进入酒店的机器人存在接待时反应不灵敏的情况。经过简单排查分析,智动未来的工程师发现,酒店大堂环境噪声比实验室环境要大数倍,需要对机器人内置的麦克风等收音部件进行调整。

  智动未来创始人陈思为每天都要奔忙于办公室与机器人的各处“实习单位”之间,与同事一起,结合机器人进入现实场景后发现的种种问题,对机器人进行调试。

  陈思为告诉「甲子光年」:“我们真正想看到我们的机器人出现在每一个商场、家庭里面。这是我们真正长远的目标。到那时,我们就能很自豪地跟大家说,我们小小地改变了世界。”

智动未来机器人算法大赛导览

  可以说,是琶洲模方给了他展望未来的机会。

  也有创业者在这里找到了新的方向,获得了转型的勇气,迈璟科创始人金鼎健就是其中之一。

  入驻琶洲模方时,他正带领公司从“AI+游戏”转为“AI+营销”。他的企业迫切需要生存,而当他从观察游戏行业时感受到实业对线上营销的痛点时,他决意尝试在“AI+营销”的赛道上掘金。

  “有的营销公司可能就是几个人的公司,一个月能干出一个亿的流水来。这让我确认,营销其实就是离市场、离人和钱最近的方向,我确认了这个场景的需求十分猛烈。”金鼎健告诉「甲子光年」。

  在2025年9月琶洲模方成果展示中,金鼎健带来的AI营销平台“发发众推”,也体现了其按曝光效果付费的务实商业模式。

迈璟科产品发布

  「甲子光年」发现,这些在琶洲模方“创新沙盒”成长起来的企业,它们共同的成就不在于创造了多少激动人心的新概念,而在于深刻理解现实,并高效地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创造可衡量的商业价值。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清智资本及孵化器创始合伙人张煜此前在北京打造了清智孵化器,有着丰富的投资和孵化器运营经验。这次打造“琶洲模方·清智孵化器”,张煜付出了很多心血,谈到两地孵化器的区别,他说:“北京的孵化器更注重人才和科研,广州的孵化器更注重场景和定位,这都是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张煜认为,在AI进入大规模落地应用阶段后,很多在产业和人才上有积累的地区,迎来了自己的优势期,琶洲就是其中的代表,“琶洲有非常丰富的产业数据和产业人才,与大模型结合在一起会迸发出不一样的力量。”

  这是张煜选择琶洲的原因,但为什么创业者要选择琶洲,入驻琶洲模方呢?

  3.走,去琶洲!

  迈璟科创始人金鼎健第一次接触琶洲模方时,琶洲模方位于华新中心的办公场地仍在装修。他在咖啡厅与琶洲模方的负责人有了第一次交流。这种“不等仪式,业务先行”的风格,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基调。

  金鼎健曾在腾讯工作,2024年离职投身AI创业。与琶洲模方的结缘,始于一场清华校友会的询问。当时,正在为初创公司寻找落脚点的金鼎健经校友介绍,和琶洲模方的团队建立了联系。

  真正让金鼎健下决心来到琶洲的,是公司的转型。最初,他创业的方向是“AI+游戏”,但后来在细致考察行业后,他发现自己的技术优势与游戏行业的营销需求更为契合。

  当他将公司转向“AI+营销”的想法与琶洲模方负责人沟通时,得到的不是对技术路线变更的质疑,而是冷静的分析与坚定的支持:这个方向市场更清晰,变现路径更短,能更快看到商业回报。

  他很快就决定进驻琶洲模方。公司入驻的那一天,没有剪彩,没有寒暄,第一次线下会议就直指核心:如何将已初步尝试的“AI营销”业务,从零散的接单,转变为一条清晰、可持续的规划路径。

  会后,琶洲模方的工作人员与金鼎健聊天,他们说,看着迈璟科的成员热烈的讨论,让他们也有了一种创业的感觉。

  在琶洲模方的务实氛围影响下,金鼎健的团队迅速调整。他们不再纠结于打造一个技术最炫酷的系统,而是亲自下场运营了一个电商店铺,从真实的市场反馈中打磨产品。

  琶洲模方的务实、高效,实际拉近了技术与产业之间的距离。

  还有一个入驻琶洲模方的创业者们经常提到的词——归属感。

  优爱佳负责人王旭斌是一位广州本地的创业者,今年9月初了解到琶洲模方后,仅用两周就完成了入驻手续。

  “从申请到入驻,进度很快,”王旭斌回忆,“这里不仅降低了场地租赁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很有归属感的场地。”

  优爱佳是浙江杭州的企业,专注于“RPA+AI”解决方案的企业服务,其核心业务是为企业打造垂直领域的AI Agent(智能体),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大量重复、烦琐、耗人力的具体工作。

  王旭斌告诉「甲子光年」,以广州代表的珠三角,生长着海量的民营企业,对于优爱佳来说,是亟待开拓的“蓝海”。

  2025年,优爱佳决定开启在广州的发展计划,王旭斌也回到了故乡,开始着手优爱佳在本地的业务拓展工作,并将总部迁址落地在广州。

  在王旭斌看来,琶洲模方最独特的价值在于其务实的商业氛围。他坦言:“回到生意的本质,企业是需要盈利的。”琶洲模方这种尊重商业本质的逻辑,也是他与合伙人最终决定与琶洲模方合作的原因。

  优爱佳专注于RPA与AI智能体的结合,在广州,他们在跨境电商领域找到了明确的商业化路径。

  “跨境电商的圈子相对封闭,他们需要的是能直接解决痛点的方案,”王旭斌分享道,“我们接了不少订单,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商机和pipeline来不及承接。”这种甜蜜的烦恼,恰恰印证了琶洲模方培育模式下企业的健康成长。

  琶洲模方提供的不仅是产业资源的对接,更是一种聚焦于“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思维范式。

  例如,在2025年9月举办的琶洲算法大赛上,王旭斌看到许多低调的公司展示着能直接满足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这让他压力骤减——在这里,成功的标准不是流量,而是实实在在的市场认可。

优爱佳产品发布

  动易科技的南下之路颇具代表性。今年上半年,琶洲模方的团队专程赴北京走访了动易科技,双方在技术路径和商业化布局方面一拍即合。

  “动易科技采取全栈自研硬件的方式构建新一代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全球独创轻量化、高爆发准直驱摆线关节系列模组。因此对于动易科技而言,寻找优质的供应链配套环境和协同创新的平台,构建‘研发—制造—应用’的完整产业闭环尤为重要”,动易科技联合创始人毛书翰告诉「甲子光年」,“广州既有生产供应链的优势,又是重要的出海通道,同时,广州拥有汽车制造、物流仓储等不同领域的产业集群,为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如今,动易科技在琶洲模方落地了一个硬件研发团队。

  毛书翰介绍,动易科技正在构建一个全链条的落地体系:研发团队负责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及创新硬件技术攻坚,生产基地依托本地供应链建设产线、加速量产进程,销售团队则依托北京及广州等多地的地理区位优势,进行国内外市场拓展。目前,动易科技全栈自研的PhyArc系列摆线关节模组已正式开售,并收获了大量意向订单。

  琶洲模方为动易科技提供的不仅是办公空间,还有人才链接与产业落地的加速器。毛书翰透露,他们已跟随琶洲模方参加清华校招,琶洲模方还为其对接文旅、酒店、工厂、仓储物流等机器人应用场景,助力其商业化。

动易科技机器人上台领奖

  走,去琶洲!不是脑子一热的冲动,而是务实且浪漫的选择。

  「甲子光年」观察到,当企业不能自给自足,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融资时,有时作为决策人员难免在资本的意见和诉求下“技术变形”。而当企业做出来的产品过分地追逐热点、追逐浪潮,就容易与消费者真实的需求背道而驰。

  但是琶洲模方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基于“一中心四平台”孵化体系,琶洲模方不吝提供资金、场地、资源,同时还让企业思考清楚如何让技术落地应用真正服务于人,借此找到可行的盈利路径,帮助创业者在初期把根基夯实。

  4.透明共创,打破边界

  琶洲模方内部有一个共享办公空间,创业者每天会与不同公司的员工擦肩而过或停下来交谈。

  但在某些时刻,他们可能也是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迈璟科创始人金鼎健发现,一些平日在琶洲模方再熟悉不过的面孔,在其他场合会以令人惊讶的方式重新出现。

  在2025年9月底举办的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上,金鼎健花几分钟时间才消化了看到的一切。一位平日里在茶水间接水碰到人总是笑脸盈盈的年轻女孩,金鼎健与她算点头之交。在算法大赛会场,他在台下听了女孩的路演,才发现对方是入驻琶洲模方的AI情感陪伴宠物公司芯宠工厂的CEO林堉。

  在琶洲算法大赛路演现场,林堉略带怯意地上台,却在介绍公司已用AI技术赋予这款毛绒宠物陪伴者的灵魂之后,立下豪言壮志:她计划在3年内进入百万个家庭,形成规模化情感AI生态。

  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平日里总是行色匆匆。因为不在同一个工区,金鼎健只是远远地因为他黝黑的肤色而留有印象。同样是在琶洲算法大赛的现场,这个名为谢伟铎的00后创业者展现了他的另一面。他的公司“烁谷科技”的产品,是基于自研音频大模型所打造的声音克隆生成平台。谢伟铎宣称,他们的产品上线3个月内,突破了一百万用户大关,并在0推广的情况下做到了最高5万日增。谢伟铎对自家AI产品落地音频市场胸有成竹。

  在琶洲模方,这些企业和创业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创新沙盒”生态中的共生体。

  他们不仅共享办公空间,彼此之间也会有很多互动与合作,一家公司实验算法或产品思路,可能成为另一家创新的启发。

  琶洲模方用这种方式重塑了“创新沙盒”生态:这里有竞争,更有共创的生态。

  “创新沙盒”的另一面,是开放的协作网络。

  琶洲模方建立了由清智资本、联想、英伟达、微软等组成的专家评审与指导体系,将科研资源、产业资本、政策支持编织成一张透明的共创网。

  在这里,评审不是封闭的“闯关”,而是一种共学的过程;孵化不是线性的“扶持”,而是多维互动的“生长”。

  在琶洲模方的入孵评审目光中,林堉的宠物不是玩具,而是切入情感陪伴市场的精准入口;谢伟铎的音频平台没有停留在泛化概念,直指声音克隆的实用场景。

  在琶洲模方,成功的标准不是技术与概念,而是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琶洲模方这种根植于“务实基因”的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的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极具借鉴意义的样本:创新不止需要高精尖,更重要的还有满足当下真实的需求。

  在这样的理念下,琶洲模方半年间已孵化29个智能体成果,其中70%为首年原研创新成果。

  这一数字背后,不只是产业效率,更是开放体系的验证:创新不再依赖封闭的算力巨头,而可以在共享环境中自主生长。

  在琶洲塔俯瞰的这片土地之上,如今人们已不像以往那般信仰靠风水聚财,如今他们更相信,只要航船还在珠江航道上走,琶洲的科技创新就有人买单。

  在「甲子光年」看来,琶洲模方的“创新沙盒”模式将引领AI时代孵化器的变革。它汇聚专家、资本、技术、算力、数据、场景六大要素,让创新者能够自下而上地驱动技术变革。

  通过链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顶尖科研机构的“源头活水”,对接港澳高校的“世界窗口”,琶洲模方构建起强大、多元的产业生态。在这里,本地超低时延算力成为企业研发的坚实底座,全基座模型API调用环境、可信数据空间与工具链平台大幅降低了创业门槛,而全省率先成立的大模型创新服务中心则为企业加速备案、对接场景提供了精准赋能。

  AI时代的孵化器不仅仅要孵化项目,更需要孵化一个可解释、可共享、可持续的创新系统。

  正如琶洲塔曾经指引航船的航道,如今的琶洲模方,正在点亮产业共创的新地标,并将照亮AI创新的未来航线。

  (封面图来源:「甲子光年」拍摄,文中未注明来源图片由琶洲模方提供)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