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13:29:58 泡泡网
在中国自动驾驶芯片的竞技场上,地平线这家曾被资本热捧的独角兽,如今陷入了发展困局。
上市之后,地平线的业务非但没有起色,反而却持续亏损;研发投入未能换来技术突破的同时,车企对其也不再热捧。几年前,车企与地平线的合作消息总能引发市场热议,比亚迪、理想等头部车企的合作背书,更是让其光环加身。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连曾经力捧它的大客户比亚迪、理想,如今都不再积极公布与之合作的进展,这种合作 “降温” 的信号,不禁让外界怀疑:地平线是否已经沦为车企技术 “弃子”?
此外,自 2024 年 10 月在港交所上市以来,地平线股东减持行为一直备受市场关注,持续引发市场担忧。
在刚刚公布的财报中,地平线再次向外界展现它的困境。
持续亏损未“烧”出突破
今年上半年,地平线实现收入约15.67亿元,同比增长67.6%,期内亏损则进一步扩大,从上年同期的50.98亿元提升至52.33亿元,经调整经营亏损同比增长34.9%至11.11亿元。
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地平线分别亏损20.64亿元、87.2亿元及67.39亿元,三年内累计亏损总额超过了175亿元。
回顾地平线过往财务数据,亏损成为其发展历程中的一道阴影。
导致亏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前期研发摊销成本巨大,智能驾驶领域技术更新迭代快,为保持技术领先,地平线不得不持续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研发。规模效应尚未充分释放,虽然出货量在增长,但还未达到足以大幅降低单位成本的阶段。与大众合资公司酷睿程的权益法核算损失也对财务状况产生了负面影响。2024 年,地平线的经营亏损吞噬了 21.44 亿元现金,加上 31.56 亿元的研发投入,公司实际上处于严重失血状态。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地平线研发开支达到2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2亿元增长62%。虽然高研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持技术竞争力,但如此高的投入却未能有效转化为盈利,导致亏损持续扩大,给公司的财务状况带来了沉重压力。
此外,技术投入并未带来销售成本的降低,与之相反的是,销售成本还在进一步提升。
根据财报数据,截至6月末,地平线的销售成本达到5.4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96亿元暴涨177.13%。按业务条线划分,汽车产品解决方案成本及汽车授权与服务业务成本分别同比增长了226.7%、56%。
或许是提前嗅到了业务发展的困境,大股东开始了纷纷坚持。
2025 年 4 月 24 日,地平线机器人迎来了上市后的首个大规模解禁期。当天解禁股数达 9.54 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72.3%,流通股比例从上市初期的 "涓涓细流" 瞬间变为 "江河奔涌"。若叠加 10 月 24 日即将解禁的 19.38% 股份,年内流通股占比将飙升至 91.68%,相当于把水库容量扩大 4 倍。
解禁当日,地平线机器人股价大幅低开,盘中最大跌幅达 16%,市场对解禁后的流动性压力表现出明显担忧。尽管五源资本、高瓴资本和黄浦江资本均公开发声,表示将继续坚定持有并支持地平线,但市场的担忧情绪仍然难以避免。
产品技术不达预期,市场反响惨淡
在产品方面,地平线寄予厚望的 J6 产品表现不佳。尽管前期宣传攻势猛烈,但在市场上却反响平平,这与当年 J5 的情况颇为相似。
以 J6 产品为例,其在市场上的销量远未达到预期,众多车企对其兴趣缺缺。这背后反映出产品技术或许并未达到市场的期待,可能存在诸如性能不稳定、与车企现有系统兼容性差等问题。产品无法得到市场认可,使得地平线在智能驾驶芯片市场的份额难以有效提升,营收增长也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和英伟达、高通等国际巨头不同,地平线在中国合作客户有限,主要依赖少数大客户。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2021年、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前五大客户产生的收入总额分别为2.83亿元、4.82亿元、10.67亿元及7.27亿元,在各对应时期收入中所占比例分别高达60.7%、53.2%、68.8%及77.9%。
2021—2024年上半年,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1.15亿元、1.45亿元、6.27亿元及3.51亿元,占收入的比例从24.7%逐步提升至37.6%。这一数据清晰地显示出地平线对大客户的依赖程度在持续加深。
更为不利的是,车企自研浪潮下,地平线的核心客户们纷纷开始自研,地平线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根据《国际金融报》报道,以比亚迪为例,其通过“天神之眼”方案,推出了“地平线芯片+自研算法”的混合模式。这意味着比亚迪在智驾系统上对地平线的依赖逐渐降低,更多是利用地平线芯片的硬件基础,而软件算法层面则自主掌控,减少了地平线软件授权等业务收入。
此外,地平线的核心客户理想也在自研芯片。理想汽车自研智驾芯片M100已于今年一季度样片回片,迈过量产前的关键阶段。随后,M100在两周内完成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后续通过了理想研发人员的压力测试。目前,M100已经小批量上样车做道路测试。
在这一背景下,大客户不再“大”。
根据中报,去年占地平线收入37.62%的第一大客户今年业务量降至11.16%,去年收入占比达22.85%的第二大客户今年更是只有1.03%。
企业管理混乱,创始人高薪引争议
业务发展面临困境的同时,地平线内部管理也暴露出问题。
报告期内,地平线行政开支同比提升26.33%至3.07亿元,销售及营销开支亦从上年同期的1.98亿元增至2.72亿元。
与此同时,有消息透露,地平线的高管们却享受着不菲的薪资待遇。在企业整体深陷亏损泥沼、业务发展受阻,甚至员工可能面临降薪、福利削减等困境时,高管高薪的存在显得格格不入。
这不仅可能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风险增加,还反映出公司在资源分配上可能存在不合理之处,没有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到能够改善公司经营状况的关键领域,如进一步优化产品技术、拓展市场渠道等,从而加剧了企业管理的混乱局面。
面对这般困境,地平线急需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资源分配上,应优先保障研发创新、产品优化、市场拓展等关键业务领域的资金需求,严格把控高管薪酬增长,建立与公司业绩、长期发展深度绑定的激励机制,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在产品研发方面,要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提升产品性能与稳定性,优化与车企系统的兼容性,重塑产品竞争力。在市场策略上,积极拓展客户群体,降低对大客户的依赖,尤其是加强与新兴车企合作,开拓新市场领域。
倘若地平线能痛定思痛,全面整改,仍有望在智能驾驶芯片市场中重新找回发展节奏,实现可持续发展;反之,若任由 “连年亏损,高管高薪不停” 的局面持续,再加上大客户合作的不断降温,在市场快速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地平线或将彻底沦为车企技术 “弃子”,逐渐被市场边缘化,曾经的辉煌也将成为过眼云烟,留给行业的,或许只是一个关于企业发展与资源分配的反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