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 10:36:26 中华网
如果说旧实体商业结构性困境是一场冬天的雪,那AI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就像春天的雨,让实体商业生机勃勃。
8月22日,由企业微信/天虹/灵智数科主办,中购联联合举办的「零售数智增长创新峰会」在腾讯滨海大厦成功举办。
活动现场,企业微信、天虹数科、百果园、键合集团、中免集团分享了最新的数字化实践,从结果来看,第一波拥抱AI企业已经收获红利。
AI对零售的引力,绝不是技术上“哇塞式”的吸引力那么简单。
实体商业深层次的调改,需要借助技术进行赋能;而AI同样需要与业务场景进行融合实现技术在现实价值的兑现。
两者是恰好的相互需要。这是「相信」的基础。
首先,AI技术的发展称得上「很争气」,例如
·腾讯混元大模型、OpenAI、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迭代迅速,语义识别、推理能力持续升级,成本降低……
·CLIP等多模态模型通过大规模图像-文本对的对比学习,在商超场景下,将视觉上的商品特征与文本标签对应起来,帮助机器人准确识别出歧义商品。
·Galbot机器人凭借GroceryVLA大模型的支持,在1:1还原的真实商超场景下自主完成了从接收指令到移动到目标商品,再抓取商品后送到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全程无需远程遥控,不依赖于事先采集的场景数据。
.....
持续的技术升级,让零售人对AI的信心,从观望直接升级「Max」最大。
当然,信心不是空穴来风,零售场景的实际应用成效也是我们看好未来的原因。
企业微信最新版本能力于零售场景的融合,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借助AI能力,企微多维表格系统实现更加智能化的编辑,一个简单指令(例如插入函数)就可以轻松实现复杂计算并生成可视化表格,极度适配商业中心报数、营销任务统计等场景,在提升上下游协同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实现数据表个性化展示,保护数据安全……
天虹AI+零售的实践成功案例同样具有代表性。其子公司自研的"百灵鸟大模型"基于内部脱敏数据与行业外部公开数据训练,已上线20+场景应用。
其中AI拍小票积分识别率达98%、AI导购的在顾客端服务已覆盖线上线下多元场景,顾客满意度提升30%。
从技术应用突破开始,AI+零售的前景就已经被点亮,这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时代。
有商家说,我的预算有限,做AI+零售的方案搭建是不是成本很高?
这种疑虑的背后,本质上是:到底怎么干的问题。
先说结果:从嘉宾的分享来看,与业务的结合,重点是将AI的核心能力「算力、推理」与零售业务核心需求进行融合,具体来说有2个典型核心场景:
01、基于已有数据的学习对当下业务场景的AI赋能;
02:基于数据对未来业务的预测.
从具体实践案例上看,企业微信行业拓展中心总经理陆昊的分享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新版本企业微信内置了智能总结AI+的能力,企微用户可以通过指令:“帮我生成工作周报”、“查看项目进度”等,让AI自动整理并生成对应的文本。
企微将“AI对数据的全盘记忆”、“强大分析总结能力”的技术能力与业务场景的融合创新,本质上就是对已有数据的分析赋能当下的业务,将数据价值转化为业务价值。
天虹在AI+零售的布局就是可以参考的答案。除了技术上值得称赞之外,天虹背后的运营逻辑也很重要。我们将天虹数科助理总经理徐灵娜的分享总结如下:
01、数据分析赋能决策:例如AI导购通过学习分析以往的商品数据、顾客画像,为顾客在最短时间内匹配最佳商品;AI问数,通过同步后台数据,帮助经营者快速挖掘关键指标信息、辅助决策。
02:数据分析预测未来趋势:例如创立地图通过分析品牌商的经营数据,可以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报警;智能排班可以通过对历史用工数据,对未来某一时段内用工人数需求进行预测,实现智能化排班。
全局来看,天虹融合AI强大数据处理能力,聚焦对当下业务赋能、未来业务预测2个核心场景。从容易的场景做起,逐渐向高复杂场景拓展,是一种很好的落地思路。
有了前期的思路、成功经验的铺垫,AI+零售的实际应用空间被打开。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每个零售场景都值得被重新做一遍。
以下:通过人、货、场三个维度进行举例。
人的维度:从被动推荐到主动选择。
8月,以天虹超市深圳坂田店为样本,天虹X华为联合打造了智慧门店样板点,以AI导购为能力,连接碰一碰、导视屏等线下场景交互,提升购物体验。
当前天虹AI小天导购智能体已经覆盖了30多个场景触点。例如到店前利用AI导购进行商品搜索、到店时借助AI导视屏进行门店导航、离店时通过AI导购使用积分支付停车费等
过去的数字化方案,导购通过会员标签进行推荐,会员系统通过会员消费行为进行推荐,本质上是商家主动。
但是顾客的行为需求是变化的。现在通过与AI交互,导购把决策过程还给顾客,比如顾客通过AI导购主动搜索、对比、探索学习,去找到适合自己当下需求的商品或服务,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从顾客角度,这一应用让顾客购物旅程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
货的维度:商品采购从经验引领到数据决策。
商品流通涉及上下游场景,我们从上下游的链路进行分析。
在后台协同场景:企业微信通过“快速生成报告指令”让AI快速分析企业与多个上游供应商历史对话,轻松洞察采购项目进展,让“采购决策透明化”,有利于商品采销的健康有序发展。
中台分析场景:天虹通过AI能力实时分析市场趋势、天气数据、社交媒体舆情等,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动态优化。电子价签管理系统可随时调整特促产品的价格,货柜上商品的价格随即同步变更。
健合集团则通过ERP系统与AI辅助来管理其跨境供应链,以应对长链条、多环节带来的库存积压、物流延迟甚至断供风险。实现了采购流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降低采购成本。
前台场景:百果园将AI视觉识别技术应用于果品智能分拣和动态排产,提升了巡检效率。他们的智能订货系统能预测订货数据,减少人工测算失误带来的损失,保障果品鲜度,并能自动为高库存果品调整陈列位置、设置活动推广,减少门店损耗。
由此可见,AI+数据正在加速商品进化。
场的维度:从经验决策到数字化精细运营
AI正在加速提升零售企业在不同场景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例如健合集团业务覆盖全球16个市场,业务场景注重全球协同和本地化策略的结合,借助企微AI的数据洞察能力,实现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
同样,借助洞察能力的提升,百果园的私域运营系统能精准洞察消费偏好,从而驱动复购,带来了15%的会员复购增长。
而这些的背后,得益于企微新版本全局信息检索能力的增强。即:从搜索后的片段结果,升级为基于知识库的精准分析。并且还可以根据搜索关键词,支持对话内容与文档的自动摘要提炼,提升信息处理效率。
在商业空间管理方面,天虹创利地图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空间经营要素在线化呈现,让实体空间经营实现可计算、可分析的蜕变。
根据创利地图实时经营数据反馈,管理者就可以实现对品牌经营数据的实时跟踪与风险预测,为营运管理提供数据决策。
以上都是从依靠人的经验升级为数据决策的典型场景。
从大模型到小场景落地应用,AI与零售的结合正在加速实体商业“业务重构”,推动"流量内卷"推向"价值深耕"。
未来,零售的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价格战或流量争夺,而是谁能拥抱AI更精准地理解用户需求、更智能地优化供应链、更沉浸地构建购物场景。
技术突破,扣人心弦。但零售与AI的结合,更像是“润物细无声的实践”。
新的变化如同春天里的小雨,在零售上下游场景润物细无声地开始“融合、发生、蜕变”。
每个场景都值得被AI重做一遍——这不仅是技术宣言,也是零售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