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程序员:氛围编程爽啊!老板:我睡不着哇……

2025-08-07 21:26:49      中华网   


原文作者:行云创新CEO 马洪喜

20 年研发管理和架构咨询经验, 10 年以上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经验,曾主导设计华为桌面云,天翼云公有云、平安云第一代设计,中国人寿、生命人寿、太平洋保险、建行、恒丰银行、中信银行、上汽等客户的云架构规划、设计。曾在 Citrix、Oracle 等公司担任企业架构师和研发负责人。微软 MVP、DevOps 教练。

用过 AI 编码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深知其中的便捷。虽然时常经历 “生成一分钟,调试半小时” 的尴尬,但只要不与它较劲,终究能曲线绕开问题,收获满满的 “氛围” 爽感。

网上关于 AI 编码的赞美之词已经很多,作为长期深耕企业信息化的老兵,今天想聊聊它的 “隐忧”。

对比图制作.png

记得两年前和一位大佬聊起互联网汽车,对方说:“我们自己就是搞互联网的,最清楚里面的软件是怎么开发上线的。” 时至今日,若汽车里的软件不仅能支持智能驾驶,甚至连软件本身都是 AI 生成的,试问你还敢放心松手打盹吗?

AI 辅助编码就像打开牢笼的猛兽,根本收不住……

QQ20250807-185542.png

在严肃的企业软件领域,若 Vibe Coding(氛围编程)得不到驯服,说不定哪天就会捅出大篓子,出了问题恐怕连个担责人都找不到。

本人长期在企业数字化领域深耕平台工程实践,对于如何用平台工程驯服这头 “猛兽”,在拉满编程氛围的同时,让 CIO、运维大佬睡得更踏实,有一些心得和实践。

今天先浅谈三点。

1、在 Vibe Coding 时代,架构治理更加重要

写个简单的网页自己用,可能不需要太多架构考量;但如果是核心业务的微服务体系,其领域划分、中间件选择、部署设计、安全设计,甚至信创设计,都需要充分规划 —— 而这些恰恰是 AI 辅助编码无法提供的。以前,微服务开发者大多具备一定架构素养。但未来,AI 编程会让程序员 “更专注于业务需求理解”,甚至新手也能进入程序员队列。因此,企业级 “架构治理” 可能是对冲 “AI 编码风险” 的重要手段之一 —— 只要架构严谨,小的逻辑问题或许能被限制在可控范围内。

架构治理对人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当程序员用 AI 高速生成代码时,仅靠人工做架构审核显然不够。更何况,PPT 上的架构设计 “永远是合规的”,但真正在数据中心里运行的系统究竟是什么样,谁又能说清呢?

研发过程中的架构设计管理绝不能停留在 “文档交差” 层面。平台工程理论建议采用 “基础设施即代码(IaC)”,让架构本身实现代码化、可部署、可归档。只有基础设施实现代码化,对架构的 AI 评估才有可能实现;否则,用 AI 对着 WORD 文档判断架构是否合理、安全、符合信创要求,又有什么意义呢?

以下是行云创新团队基于平台工程理念打造的CloudOS:

1.png

【CloudOS产品演示图】基础设施即代码 IaC 理念下的企业应用架构设计

2.png

【CloudOS产品演示图】基于 AI 辅助的架构评审

3.png

【CloudOS产品演示图】基于 AI 智能体技术的架构评审规则制定

2、AI 生成的代码出了问题,如何把损失降到最小

生产环境中,AI 生成的代码占比一定会越来越高。如果说 “架构治理” 是约束手段,能防止错误离谱、避免风险扩散,那么小范围的错误也可能致命。为了将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必须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以前,一些不影响业务的 Java 异常可能会被忽略;但现在,代码量如此庞大,谁来审查日志?或许可以让 AI 来治理 AI—— 但前提是平台工程能聚合大量数据(日志数据、监控数据、告警数据、架构关系、代码库、代码提交日志、变更记录等)。数据聚合得足够多,AI 才能有的放矢;甚至还应支持 “二级数据融合”—— 为什么不能把客户投诉、埋点数据也整合进来,让 AI 一并分析呢?(如下图)

4.png

【CloudOS产品演示图】 应用工厂故障诊断示例

氛围编程时代的发版策略或许也需要重新考量。很多企业仍在采用 “一刀切” 的上线逻辑,充分信任新版本质量。但在氛围编程时代,“可靠的上一版” 不能彻底下线:是保留 80% 旧版本、20% 新版本?还是各占 50%?出现什么问题时切回可靠版本?这些是策略问题,但平台必须具备相应能力,才能让策略落地。

3、程序员的绩效管理需要重新考量

大家都在搞氛围编程,若有人坚持纯手写代码,个人的绩效会不会变差?

如果用 AI 辅助生成的代码在生产环境引发重大事故,又会影响谁的绩效?

因此,氛围编程时代,企业研发绩效体系需要重新设计。我们不反对 AI 生成代码,但相应的程序员能否为其负责?如果用 AI 生成的代码自己都不看,只要能运行就提交,最后出了问题,平台一定会记录在案;相应的测试用例是谁开发的、为何没覆盖到位,平台也会有记录。

我们还考虑为CloudOS设计一个功能:平台随机从程序员提交的代码库中抽取一段代码,让其解释,以此作为评审其是否对代码负责的手段之一。否则,若程序员离职后,留下一堆 AI 生成的 “屎山代码”,后继者可能只能彻底推翻 —— 如此一来,AI 就成了借口,企业数字资产的质量也需要建立评测机制。

从事开发 20 多年,包括近几年深入 AI 大模型浪潮,我深知行业迫切需要能促进 AI 编码健康发展、制约其风险的措施。

我们相信,只有形成 “平台工程化” 的全环节聚合,业务流程才能更通畅,AI 治理架构、风险防控乃至氛围编程时代的新绩效管理机制才能落地。AI 这头猛兽已从牢笼中释放,唯有驾驭好它,才能正向驱动生产力,让大家在变更上线后能安稳睡个好觉。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