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2025资产精细化运营的成本管理指南

2025-08-07 14:24:32      中华网   


  在租金增长乏力与国资保值增值的双重压力下,资产运营类企业站在了从"粗放"向"精益运营"转型的十字路口。

  其中,运营成本的精细化管控成为关键突破口。

  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是:高达30%-60%的运营成本支出,对许多企业管理者而言仍是一座看不清的"冰山"。

  成本困局:当30%-60%的支出成为"糊涂账"

  日常来说,资产运营类公司会涉及到大量的设备维保、基础物业外包、物资消耗、人力等支出,还包括一些周期性的大额专项支出,比如墙体维修、智能化改造等。

  这类运营成本普遍占比较高。

  比如写字楼的运营成本占比达30-40%,园区占比40%-50%,商业中心能达到50-60%。最高的要属保租房这类业态。

  但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却并不能及时掌握各类成本支出的真实发生金额。

  某高新区园区资产运营公司副总举过一个例子:一次与总经理的闲聊中,当被问到“某个园区一年的支出是多少,每平米运营成本是多少”时,他竟然无法给出准确答案。

  总结下来,运营成本管理普遍面临四大难题:

  1、成本流向看不清。

  这种"钱花去哪儿了"的困惑,源于运营成本的高度分散性,资金流向如同毛细血管般渗透在运营的各个环节,却缺乏统一的可视化追踪体系。

  2、预算和支出常脱节。

  多数企业在预算阶段缺乏系统管理工具,依赖Excel表格进行粗放规划;执行过程中则依赖人工校对,导致预算与实际支出常常脱节。

  3、业财数据两张皮。

  企业普遍存在"OA管流程、财务管付款"的割裂状态,数据互不联通常常影响决策。

  4、项目收益难测算。

  成本数据散落在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管理口径和财务口径存在差异时需要人为加工,项目收益测算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此背景下,如粤海园投、京东产发、保利物业等资产运营企业,正通过明源资产运营管理平台来解决“运营成本看不清、项目收益算不准“的问题。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钱花在哪?一笔不落全看清

  首先,所有成本支出在「明源资产运营管理平台」发起时,即明确对应的责任部门/责任人、成本中心、成本科目(如维修费、能耗费、外包费)。这建立了清晰的成本责任体系,便于后续考核和追溯。

  其次,针对运营成本的高度分散性,要求将支出细化到具体的工单、合同、项目甚至资产单元。同时,从立项到支付,每一笔支出都实时可视化,谁花的、花在哪、花了多少,点开系统一目了然。

图片1.png

  第三,实时监控与异常干预。 管理者通过动态仪表盘,可实时监控各成本中心、科目的消耗情况。通过明源资产运营成本管理系统的支持,从立项申请到资金支付,全流程数据都被纳入可视化管理,实现从“事后算账”转向“过程透明”,杜绝了“糊涂账”。

  预算超支?全流程管控不跑偏

  实际执行中,如何解决预算超支问题?

  1、科学预算编制:利用明源云系统内置的行业基准数据模型(如单位面积能耗标准、不同业态的维保费率)和历史数据,结合年度经营计划,进行更精准的、多维度的预算编制(按业态、项目、部门)。告别Excel粗估,使预算更贴合实际。

  2、强控执行:在系统中将审批流程与预算强关联。通过分权责审批流程,确保预算分配合理合规。当某笔支出超预算或接近阈值时,系统自动预警并触发特定审批流程(如需要更高层级审批),从流程源头堵住超支风险。

图片2.png

  最终,实现预算从编制、执行到监控的闭环管理,有效控制成本,确保资源投入与经营目标一致,确保预算不跑偏。

  业财一体化, 支撑项目效益测算

  在项目运营过程中,业财一体化是破解成本管控难题的核心基石。

  通过明源云的资产运营成本管理平台,如何打破“业财两张皮”?

  在明源云的行业最佳实践的沉淀下,项目上所有的成本支出,都能实现自动计提、自动记账、价税自动分离。

图片3.png

  同时,平台支持业务到财务的平滑转换、各项资产的动态分摊,可按公司、项目、业态等多维度,实时计算成本数据。

  而明源云的AI 审单技术,更让财务工作效率翻倍;最终实现"业务发生即财务记录"的实时同步,这也更有效支撑了项目效益的快速测算。

  流程不合规?自动拦截防风险

  “拆单倒签”“合同超立项”“小额高频乱花钱”—— 这些隐形漏洞,可能让项目利润打水漂,甚至埋下合规隐患。

  通过明源资产运营成本管理平台,自动预警拆单倒签、超合同支付等风险,不合规的支出直接拦截,通过这堵这种"防火墙",为资产运营筑牢了合规安全线。

  同时,所有操作、审批、预警、拦截记录在系统内全程留痕,形成完整的审计线索,便于事后追溯和合规检查。

  成本多维度分析,助力资产价值提升

  如何通过对成本数据的洞察,驱动管理优化和精准决策,实现降本增效的最终目标?

  1、深度经营分析:管理者利用平台自动生成的多维度分析报告,深入洞察成本构成和变动趋势。

  2、效率对标优化:关注关键运营效率指标,如“人均管理面积”、“单位面积能耗”、“维修响应时效”、“外包成本效益比”。通过与历史数据、预算目标、行业标杆进行对标,识别效率洼地,推动管理优化。

  3、价值驱动决策:核心关注的资产价值指标,如资产投资回报率(ROI),资产净经营收入 (NOI)等系统后台一键生成,管理者能分析不同资产、不同业态、不同项目的盈利能力,将成本控制、效率提升的成果最终反映在资产价值提升上。基于此,管理者可做出更科学的资产处置、改造升级、租金定价等决策。

图片4.png

  现在,越来越多的资产运营企业正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造可知、可控、可预测的运营成本管理体系,实现运营效率提升、优化资源配置、沉淀管理标准、助力资产保值增值!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