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731》官宣9.18上映:这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文明记忆的守护者

2025-08-05 17:46:07      西盟科技资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作为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核心战场,中国以巨大牺牲为人类文明存续与战后秩序重建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样一个承载特殊历史记忆的年份,诸多聚焦战争往事、坚守历史真相的作品,为人们回望历史提供了更具象的载体。

  近日,电影《731》官宣将于 9 月 18 日正式上映。该片由赵林山执导,赵林山、刘恒联合编剧,姜武、王志文、李乃文领衔主演,孙茜、冯文娟等共同出演,聚焦抗战胜利前夕侵华日军的黑暗暴行:为扭转战局,日军在黑龙江哈尔滨平房区开展细菌战研究,实施屠戮百姓、人体实验等反人类罪行。

  正如《731》官方微博所强调的:“铭记,是为了更好前行。以光影之名,抵抗遗忘,捍卫真相。”

  《731》里的历史坚守

  据悉,《731》曾向媒体披露计划于 7 月 31 日进行全球预映,然而当日并未开展任何公开放映活动,也未官宣撤档,直至 8 月 3 日才正式公布定档信息。

  作为一部以平民视角切入的作品,《731》深度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残暴本质:1936 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在哈尔滨秘密划定 6.1 平方公里区域,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细菌战基地 ——731 部队。该部队本部下设 8 个部、1 个特别班及 3 个野外实验场,构建起从人体活体实验到细菌武器研制的完整犯罪体系。

  据原部队成员供述,1940 年至 1945 年间,至少有三千人被当作人体实验材料,日军不仅将鼠疫、霍乱等致命病菌注入受害者体内,还在冻伤实验室、毒气实验室中实施了一系列惨无人道的实验。

  这些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血泪记忆,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记载,而是一个民族必须直面的精神坐标。

  《731》的创作与上映,正是对这种历史记忆的郑重打捞 —— 它让我们在光影中触摸到苦难的重量,更让我们懂得: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在正视伤痛中筑牢精神防线。

  这种对历史真相的坚守,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硬核体现。一个敢于直面自身苦难、尊重历史事实的民族,才能在文明传承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才能让历经磨难的文化基因迸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

  当我们透过影片看清 731 部队的反人类罪行,看清那些在黑暗中消逝的生命曾怎样对文明抱有渴望,我们便更能理解:文化自信从来不只是对传统瑰宝的赞颂,更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汲取。它让我们在回望中确认,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的密码,正在于对真相的坚守、对正义的执着,以及在苦难中淬炼出的文明韧性。这份清醒的历史认知,终将转化为守护文化根脉、开创未来的底气与力量。

  文明长河中的源流印记

  正视历史、铭记历史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当下,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言论时有出现,试图歪曲、淡化甚至否定历史文化。而《731》恰如一声警钟,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历史认知。只有清晰地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经历过什么,才能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回溯文明长河,中华文化以源远流长的生命力,深刻滋养着周边国家的文化脉络,许多如今被视作日本文化符号的元素,其源头正是在中国大地。从物质到精神,从技艺到理念,中日文化间的传承印记清晰可辨。

  日本传统文字体系中的平假名与片假名的创制与汉字渊源深厚。片假名源自汉字的楷书偏旁,平假名则由汉字的草书演变而来,直至今日,日文中仍保留着大量汉字。

  日本的茶道虽已发展出独特的仪式与美学,但追本溯源,其最初的茶种、烹茶技艺与饮茶习俗,均源自中国唐代。唐代僧人将茶种带入日本,宋代的点茶技法经禅僧传播至东瀛,经过漫长的本土化发展,才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中 “和、敬、清、寂” 的核心理念。

  在节庆习俗方面,日本的 “七夕祭” 脱胎于中国的七夕节。从牛郎织女的传说到向星空许愿的习俗,从悬挂彩纸诗笺到陈列供品的仪式,诸多细节都能看到中国传统七夕文化的影子。

  这些具体而微的例证,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坐标,串联起中华文化与周边文明的交融轨迹。它们不仅让我们看清自身文化的生命力与辐射力,更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既源于对历史真相的坚守,也源于对自身文明根脉的深刻认知。

  坚守根脉,铭记历史:解码文化自信的根与魂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正以破圈之势在全球掀起热潮,构建文化输出的全新维度。

  守正创新让传统戏曲重焕光彩。近年来,青春版《牡丹亭》足迹遍布国内众多城市,以及亚洲、美洲、欧洲的多个国家。古老的昆曲绽放新的华彩,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交心、交融,是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张有魅力的名片。

  国潮文化的海外 “出圈” 正重构文化与商业的融合逻辑。故宫文创将《千里江山图》元素融入笔记本、丝巾等日用品, “把故宫文化戴在身上” 的理念,让太和殿的脊兽、养心殿的珐琅彩成为全球年轻人追捧的时尚符号;河南卫视《唐宫夜宴》重现唐代乐舞,片段在 YouTube 上线后 48 小时播放量破千万。

  游戏领域的突破让东方叙事成为全球文化市场的新变量。《黑神话:悟空》用虚幻引擎还原《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水帘洞,对明代古建筑 “斗拱”“飞檐” 的毫米级复刻,让全球玩家在操控孙悟空打怪升级时,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古典建筑的韵律。

  然而,在文化产品凭借独特魅力持续 “破圈” 的同时,部分中国本土品牌却在文化认同的赛道上遭遇认知偏差与争议。

  美妆品牌花西子被大量网友误传为日本品牌,甚至引发 “产地在日本” 的谣言。实际上其名称源自苏东坡 “欲把西湖比西子” 的诗句。中国青梅酒品牌梅见的logo用了梅花元素,有人觉得“这设计像日本家纹”。实际上,梅见 logo由国内知名设计团队“东西制造局”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古代纹样梅花纹。甚至《哪吒 2》里的莲花火焰纹,也被指 “抄袭日本浮世绘”,可浮世绘的火焰造型本就源自唐代佛教艺术。

  事实上,这些被误读的文化符号,本就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的精神标识。我们对自身文化根脉的认知,不该在时光流转中变得模糊。

  说到底,文化自信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每个国人内心深处对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的清晰认知。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历史记忆的传承,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的底气,既源于对传统符号的清晰认知,更植根于对民族苦难与抗争历史的深刻铭记。那些曾被战火灼伤的记忆,那些用鲜血铸就的精神丰碑,是我们文化基因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今日和平来之不易,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抗争不能忘!所有的流血与牺牲不敢忘!9月18日,相约影院见证,铭记历史,奋勇前进!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