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央视:避免“L2.999”等辅助驾驶描述误导消费者

2025-07-29 14:55:18      速途网   


  近日,据媒体报道,长沙市的张先生在驾驶某新能源汽车时开启了辅助驾驶功能,在看到“小蓝灯”正常亮起后,让车辆自动行驶。行驶过程中,车辆遇到地铁施工护栏后,调转方向幅度过大,右前方撞上一辆从其右后方驶来的一辆商务车,致两车受损。长沙交警判定张先生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这起事故中,驾驶人盲目相信辅助驾驶的能力,未能及时接管车辆成为主要原因之一。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目前我国的量产乘用车智能驾驶功能全都还在L2及以下,也就是说驾驶员仍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不能放弃对方向盘的控制。

  一些车企对辅助驾驶的夸大宣传,也是许多相关事故的原因之一。不久前,在央视新闻频道的一则采访中,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研究员郑飞表示,汽车厂商在宣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语,按照国家的规范来,而不是自己创造一些所谓的智驾,如“L2.999”等用词误导消费者。如果导致消费者误将辅助驾驶视为自动驾驶后造成交通事故,有可能厂商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由检察日报发布的《智能驾驶应守住生命安全底线》一文指出,有些驾驶者迷信智能驾驶技术,在智能驾驶模式下追剧、抽烟、睡觉,甚至酒后驾车,这种行为不仅触碰了法律红线,更是将生命托付给尚未完全成熟的智能驾驶系统。有些企业则打着法律的“擦边球”,在宣传中混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概念,让公众对驾驶系统产生误解,进一步加剧了驾驶者的松懈和侥幸心理。

  文章认为,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服务,但在这项新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配套措施、法律法规、用户意识等必须同步跟进,否则就会出现“技术跑太快,规则跟不上”的问题。企业应聚焦智能汽车安全性问题,构建全流程产品检验流程,在销售过程中摒弃夸大宣传模式,明确标注智能驾驶等级与使用场景,通过车内摄像头监测驾驶者状态,对驾驶者分心、脱手等行为实施警示、减速靠边、紧急制动等分级干预机制。交通管理部门应抓紧调研,建立智能驾驶管理规范,加强高速路段的风险提示和执法监管,推动将驾驶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纳入道路交通法规的监管范围,并针对智能汽车驾驶者进行专门警示教育,提高其安全驾驶意识。同时,驾驶者也应当清醒认识到,智能驾驶不等于无人驾驶,尤其在复杂路况、恶劣天气下要始终保持警觉,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社会公共安全负责。

  智能驾驶与社会安全的平衡,本质上是在考验人类驾驭新技术的能力。当智能驾驶技术“一路狂飙”,人们更需时刻保持理性和清醒,毕竟,方向盘后的驾驶者,既是守护驾驶安全的最后关口,也是衡量技术向善的最终尺度。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