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15:30:35
10月30日,上交所科创板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晶华微(688130)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前三季度,公司顶住关税政策扰动与行业竞争压力,实现营收1.23亿元,同比增长27.32%。其中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收入4454.72万元,同比增长21.80%,较2025年第二季度环比增长7.13%,本年度单季度销售业绩持续改善。
公司盈利能力短期承压,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3084.07万元,主要系公司持续丰富产品线和产品矩阵,积极开拓业务,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增加,相应费用增加,以及新产品研发增加,研发材料费增加所致。
整体而言,晶华微展现出模拟芯片企业在成长转型期的典型特征,营收稳增长与研发高投入并行,短期盈利承压与长期潜力凸显并存。
与业绩数据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出现调整,不仅有产业资本与资深投资者新进,国际知名机构摩根大通和瑞银也纷纷布局。
核心产品线突破,发展路径清晰
2025年前三季度,晶华微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了营收规模的稳步扩张,主要得益于公司对核心业务的深耕细作与产品矩阵的持续丰富。
从业务结构来看,工业控制及仪表芯片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板块,前三季度收入占比达41.84%,是业绩增长的“压舱石”。公司通过推广新一代变送器单芯片解决方案和4-20mA电流环DAC芯片解决方案,实现了24.21%的同比增长。
工业控制领域是模拟芯片应用的核心场景之一,其对芯片的抗干扰能力、环境适应性有极高要求,而晶华微的产品能够获得市场认可,关键在于其技术方案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晶华微在工业控制细分赛道的聚焦策略成效明显,避免了全面竞争的红海,通过差异化产品推动市场份额的稳步提升。
医疗健康SoC芯片也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引擎,前三季度该板块收入占比为33.97%,其中带HCT功能的血糖仪专用芯片已完成国内知名头部客户的批量交付,直接推动人体健康参数测量(血糖、血压、血氧等应用场景)芯片销售收入同比激增158.35%,也为后续扩张奠定坚实基础。
在老龄化加剧、家用医疗设备普及的大趋势下,医疗健康芯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医疗芯片对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又高,晶华微能够实现批量供货,意味着其产品性能已通过头部客户的严苛验证。公司芯片在成本控制、本地化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国产替代率提升。
智能感知SoC芯片的成长则为公司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前三季度该板块收入占比23.67%,主要得益于晶华智芯智能家电控制芯片的业务增量。晶华微通过子公司晶华智芯的布局,成功切入苏泊尔、澳柯玛、美的厨卫等知名企业供应链,并实现小规模批量量产。智能家电、物联网设备的普及,将持续催生对智能感知芯片的需求,为公司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公司已构建起“医疗+工业+消费”的多赛道布局,降低了单一市场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同时,各业务之间的技术积累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模拟信号处理、电源管理等核心技术的复用,既提升了产品开发效率,也增强了整体解决方案的竞争力。
毛利率水平是衡量芯片设计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晶华微在报告期内保持了行业内较高的水平。前三季度,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为50.99%,其中母公司层面毛利率达57.04%,彰显了其议价能力,子公司晶华智芯毛利率为33.04%,考虑到其尚处于业务拓展期,随着规模效应的显现与产品结构的优化,毛利率有望逐步提升。
对比2024年同期58.27%的毛利率水平,2025年前三季度毛利率有所下滑,主要受产品结构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及研发投入分摊等因素影响,但仍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体现了公司核心产品的盈利韧性。
费用投入聚焦长期发展,未来价值获资金认可
前三季度晶华微营收实现稳健增长,但净利润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核心原因在于公司为布局长期发展,增加了战略性投入,导致公司面临着净利润阶段性下滑的压力。
据财报数据,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总成本达到1.6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20亿元有所增加,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的增长为主要驱动因素。
研发投入的加码是晶华微巩固技术壁垒的核心举措。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芯片设计行业的竞争本质是核心技术与研发能力的竞争。报告期内,公司为丰富产品线和产品矩阵,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稳步增加,同时推进多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项目。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6617.21万元,同比增长31.84%,公司在研芯片项目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0.59%,流片次数提升100.00%。
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增长则反映了公司市场拓展与内部治理的双重发力。一方面,公司积极开拓新市场、新客户,针对头部客户的市场推广与客户服务投入加大,为批量交付订单的落地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公司重视人均效能提升,推进人员结构优化,短期内在组织架构调整、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投入造成管理费用有所增加。
从长远角度,销售渠道的完善与管理效率的提升将有助于公司降低单位运营成本,提升整体盈利水平,短期之内需承担相应的费用压力。
模拟芯片企业的成长需要经历“研发投入-产品落地-规模盈利”的长周期,晶华微的战略布局也得到资本机构的认可。
截至2025年9月30日,晶华微A股股东户数为7974,较上期增加2.24%。晶华微十大流通股东新增5名股东,包括罗洛仪、施笑利景宁晶殷华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及J.P.MorganSecuritiesPLC-自有资金、UBSAG两家国际知名机构,5位股东退出,另有1位股东的自持流通股份增加、1位股东的自持流通股份减少,呈现出“新旧交替、机构加码”的特点。
从新进股东的属性来看,此次股东结构调整凸显了产业资本与专业机构的双重认可。其中,景宁晶殷华作为具有产业背景的合伙企业,其持股826.37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为13.71%,反映出产业资本对晶华微在模拟芯片领域技术实力与应用前景的看好。
国际机构J.P.Morgan与UBSAG分别以50.61万股、45.22万股的持仓进入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作为全球资本市场具有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这类资金的布局通常基于对行业周期、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长期研判,其选择在晶华微业绩阶段性波动时进场,既体现了对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潜力的信心,也表明其对晶华微当前估值与长期成长空间认可。
自然人股东刘杰溪本期较上期自持股份增加10.74%至37.66万股,施笑利新买下58.26万股,显示出部分长期持有者对公司发展逻辑的信心。
在股东进出的博弈中,也有部分老股东的调整。例如,上海超越摩尔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报告期内减少29.93%至229万股。,这类早期创投机构的减持可能出于自身资金周期或投资组合调整的需求,属于市场化的正常操作。
此外,富诚海富通晶华微员工参与科创板战略配售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深圳芯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吕汉泉等4名股东持仓保持不变,叠加罗洛仪持有1303万股,占流通股比例21.61%。吕汉泉系公司实际控制人,与罗洛仪系夫妇,公司高层和员工持股计划的稳定持仓,强化了核心团队与公司发展的利益绑定。
看待晶华微的业绩需要跳出短期财务数据的局限,聚焦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成长逻辑的兑现。随着国产替代进程的持续推进、新品批量出货带来的规模效应、子公司整合协同的进一步释放,晶华微有望逐步实现盈利改善与规模扩张的双重突破。